目前分類:外國文學 (2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馬克.伯恩斯 (Michael Byrnes)
譯者:蔡美淑
出版社:超邁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5日

*感謝超邁(新苗)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故事要從這裡說起:「從這一刻開始,你將會窮盡一生的精力,去保衛這標記(一個由海豚與三叉戟構成的符號)背後代表的所有意義。」當年幼的亞倫‧柯恩被賦予這個悠關族裔的神聖使命那刻開始,一樁驚天動地的宗教陰謀,一場驚心動魄的喋血事件,就已註定要在多年多年以後轟轟烈烈地展開……


一群以阿密特為首的考古學家,在谷木蘭遺蹟發現一座洞穴密室,牆壁上布滿象形文字,華麗壁龕的四角各有一隻海豚纏繞著三叉戟的神祕記號,中空的部分則有一只藏著三宗卷軸的黏土瓶。這些隱而不宣的密碼,守護著石破天驚的真相,也蘊含著無限的殺機……

為了延續家族使命,並重現第三聖殿的榮耀,亞倫.科恩不擇手段的掩藏所有關鍵性的線索。因緣際會治癒絕症的遺傳學家夏綠蒂,命運般的捲入科恩的詭祕計畫中。而一副兩千年前人骨的DNA,與傳說中的聖血有何關聯?當所有密幕揭開的一剎那,誰能重返榮耀?

一向不太擅長啃食跟神學及宗教史有很大關係的小說,也不善於將這類小說的讀後感想化為文字來呈現,偏偏精采文案又老是讓我的眼睛大吃冰淇淋,間諜、陰謀、神祕、謀殺等字眼就好比我永遠抵擋不了的巧克力口味。閱讀《聖血密碼》,有如在超強寒流來襲時,一邊打著哆嗦一邊嗑著巧克力冰淇淋那樣,誠可謂過癮的自虐。

關於神學的論述,在這本著作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作者引用許多經典,足可見作者的用心。由於對神學感到陌生及興致較為缺乏,所以閱讀起來,困惑又困擾。所幸,在故事後半部,開始漸入佳境,雖然心中仍有疑惑,但不影響對整個故事來龍去脈的理解。

小說中不乏打鬥片段。書中主要的三方人馬錯綜交接,展開一場場緊張刺激的追趕跑跳碰,這些追逐戰大幅提升故事的熱血度,也潤滑了宗教歷史及神學所帶來的晦澀感。
 
那副二千年前的骨骸及亞倫‧柯恩最後的下場,或場景的緣故,或旨趣有些雷同,讓我莫名地聯想到《劍雨》及《通天神探狄仁傑》這兩部電影。我想《聖血密碼》若能拍成電影,應頗有可看性。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凱瑟琳.M.瓦倫特 (Catherynne M. Valente)
譯者:周沛郁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3日

*感謝馥林文化與金石堂非讀BOOK提供試讀機會





小時候,是童話故事啟蒙我邁入閱讀世界;長大後,在我的閱讀生涯上,童話故事幾乎已不復見,直到遇上黑眼圈小女孩。

這個眼皮上有著神奇胎記的小女孩,父母嫌棄她遺棄她,放她獨自流落皇宮花園裡,自生自滅。皇宮裡的人排擠她,懼怕她,認為她是惡魔之子,會為國家帶來災厄,於是國王下令不准她踏進宮裡一步。在深宮花園裡,小女孩以天地為床被,以飛禽為朋友,以野果及宮內多餘浪費掉的食物果腹。


小女孩兩眼彷若黑眼圈的胎記,細看其實紋著滿滿的文字,是一個又一個精采的故事,是精靈留下的咒語。小女孩必須扮演說書人的角色,而故事也必須要有人傾聽,等到所有的故事都講完了,精靈就會回來審判她。只有蘇丹王子不怕她,迷上小女孩用柔柔的聲音講述的故事,常常冒險帶著食物偷偷溜到花園裡找小女孩,只為了聽故事。

以上,是整個系列故事的起點。

《黑眼圈》,不只是單純的童話故事,更是進化版的《一千零一夜》。每個故事看似獨立完整,卻又息息相關。故事中有故事。故事與故事間互相繫屬,人物與人物間互相牽引,如此循環,最後返回故事的原點。有的故事更是與續集做串連,甚或在續集才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有些故事裡可以瞧見一些廣為人知的童話的影子,讓閱讀的趣味更上一層樓。凱瑟琳‧M‧瓦倫特編織出的龐大樹狀故事鏈,令人歎為觀止,也魅惑著愛聽故事的你我,跟書中的王子一樣,為此著了魔上了癮,迷失在層層的故事魔法陣裡。

在這集的黑眼圈裡,小女孩從紋在她右眼皮上的故事開始說起。故事從渡湖口開始,中間延伸出二十個故事,再以渡湖口作結束。由於先讀過前兩集,所以對結尾的那則故事感到有些驚喜。當初獲選這本《黑眼圈Ⅲ風暴之書》的試讀後,就一直很想從故事的源頭讀起,讓整個閱讀過程有完美的連貫,思忖試讀期限給得夠長,遂把心一橫,將第一集《荒原之書》及第二集《海之書》買回家,果然,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看完書後,好想知道黑眼圈小女孩又會講出什麼樣的精采故事,又故事中的故事固然吸引人,小女孩本身的故事也使人好奇,想知道作者會如何終結這一大串故事鏈,是否會許給小女孩一個見得光明的幸福未來?

閱讀《黑眼圈》的感覺很棒,讓我找回小時候看故事書時那種純粹的美好。這個故事的結束是下一個故事的開頭,期待《黑眼圈Ⅳ:灼枯之書》的出版。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蘿貝卡.詹姆斯 (Rebecca James)
譯者:楊佳蓉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7日

*感謝三采文化給予試讀機會





友誼,是生活的調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劑;而不純粹的友誼,是可怕夢魘的開端。《美麗的惡意》,用一則成語來形容,即「包藏禍心」。一場不懷好意的友情遊戲,透過作者筆尖下的鏡頭精采呈現。

雖然這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但也有不容忽視值得省思的親情關係在其中。在談友誼之前,我想先說說親情。當一個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最需要的就是家人之間相互扶持,相互慰藉,並有良好的心意溝通;最怕的是選擇逃離現實,裝作看不見,裝作聽不到,陷入與世隔絕的哀傷絕境中,忽略了身旁其他家人的感受。

凱薩琳一家就是如此。在凱薩琳的內心深處,認為無論外貌還是才華,她永遠比乖乖牌妹妹瑞秋遜色,妹妹是大家心目中的天鵝,父母以瑞秋為榮,父母的焦點只放在瑞秋身上。而她,只是一隻被遺忘的醜小鴨。在妹妹不幸遭到殺害之後,完美家庭瞬間破碎了,瑞秋也從此成了家裡絕口不提的禁忌,大家都縮回自己自以為安全的殼裡。沒有人願意傾聽彼此心聲,沒有人願意互相取暖,也沒有人適時跳出來安撫凱薩琳的悔恨內疚:「妳沒有錯,我們從來不曾責怪妳!」

為了逃開媒體追逐,躲避憂傷,他們離開傷心地,搬到他處展開新生活。凱薩琳選擇與父母分道揚鑣,在外地求學,也鮮少回家。在閱讀過程中,我總是在想:如果他們選擇早點積極面對現實,或許艾莉絲就無法趁虛而入。又如果沒有艾莉絲這號人物從中搞鬼,也許凱薩琳一家需要更長久的時間,甚至是一輩子才能為彼此內心的桎梏解鎖、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親密。

艾莉絲,就像一朵夾竹桃,看似純麗卻實藏劇毒。當褪去純淨的偽裝,浸浴過毒液的言語是她傷人的利器。有意無意在凱薩琳面前表現出來的怪誕不經、脫序瘋狂之舉,在在展露出她的病態。在與凱薩琳翻臉後,她緊揪住凱薩琳過去的兩個小辮子,殘酷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在凱薩琳最深的傷口上灑鹽,一次又一次如惡靈般出沒在凱薩琳身畔,無事生非,捲浪翻波。

究竟艾莉絲有何居心?她從頭至尾瘋人般的行徑使人感到顫慄,但在駭人的真相大白後,在了解愛麗斯的身家背景後,卻又對她多了幾分憐憫,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頗使人慨嘆!

這本書給人的感受很多元。懸疑,感動,心碎,遺憾。閱畢,低回久矣,感歎悽然,心頭重重。所幸在這一連串的憾事之中,還能夠看見人性的真善美。故事令人心碎,但不至於絕望,善哉善哉!

Ps. 書中出現的媒體,看了實在很想仰天咆哮。最近看的書籍裡,「沒體的媒體」出現頻繁,我想這也是反應現實,媒體們真要檢討檢討啊!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茱蒂.杜亞特 (Judy Duarte)
譯者:薛慧儀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感謝春天出版給予試讀機會


克萊兒:「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使存在嗎?」小安娜莉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使存在呢!」因為一封寫給上帝的信,讓這一對大女人小女孩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當小安娜莉莎收到上帝寫給她的回信時,她就相信,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使,正代替去了天堂的爸爸和媽媽,一直守謢著她。

這個可愛如洋娃娃的美麗小女孩,有顆至善至潔的天使心,她也希望上帝能為她身邊的人指派一個屬於他們各自的守護天使:

讓忙碌的山姆叔叔工作少一點,讓保姆理查太太的膝蓋不那麼痛,讓丹尼的媽媽不要賣掉房子,也請找個人陪華特先生下棋;還有孤單的崔佛,他總是一個人在桑果公園裡玩……

看看這些心願,是多麼體貼入微啊!思及小安娜莉莎在英文單字還沒學到幾個的年紀,父母就相繼離世,更使人對她的懂事貼心感到心疼不已。

克萊兒從沒想過,自己會回覆一個小女孩寫的信,尤其,還佯裝成上帝的身分。但她知道,這是因為她的孩子跟安娜莉莎的父母一樣,都離開她們到天堂去了。三年前的喪子之痛,讓克萊兒至今仍悲傷度日,並且無法原諒那個自稱是意外肇事的駕駛。受到這位「小筆友」的影響,她意外地和老人華特成為了好友,也開始關注起桑果公園裡的許多人;而一顆曾經身為母親的心,更讓她無法拋下失去父母的崔佛和安娜莉莎不管!

對克萊兒來說,小安娜莉莎才是她的天使!這個小女娃彷若一股輕輕柔柔的和煦微風,吹暖了她鎮日暮氣沉沉的心靈,引領她走出喪子的哀痛,能再度敞開緊閉已久的心扉,接納這個世界的美好與關懷,重新賦予自己一個新生的機會。

想起國語經典老歌《葡萄成熟時》裡有這麼一段詞很適合套用在這本感人至深的書:「將滿懷希望,寄託於未來,用滿面笑容,愉快地等待。金色的陽光,要我把頭抬,溫馨的和風,替我把路開……」故事中的人物,或大或小,或老或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傷心的過往,都有不想提及的傷痛難過,現實中的我們亦然。與其關起門來獨自舔傷,不如打開心窗好讓屬於我們的守護天使進駐心房。

人間有溫暖,處處皆溫情。真的好喜歡主角們之間的互動,溫暖我總是哀哀嘆嘆的低沉心靈。在小小的桑果公園裡,看似不相干的這些人那些事,天緣巧合,全都湊攏起來,拼湊成一幅溫暖人心的圖畫。如果你對這個世界有埋怨有怨懟,讀讀這本書,心中的不平或許能消弭不少。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丹尼爾.雷文 (Daniel Levin)
譯者:許瓊瑩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13日

*感謝時報出版給予試讀機會






美國《出版人週刊》:「這是一本緊湊又複雜的懸疑小說。」說得一點也不錯!集考古、歷史、法律、陰謀、祕密、動作、冒險於一身,劇情鋪陳錯綜複雜,節奏緊湊內容博學的《第七盞火》,閱讀起來著實過癮。


喬納森‧馬可斯,一名曾是古典學博士生,前羅馬獎得獎人,專精古董交易訴訟的年輕美國律師。在他臨時受命從紐約曼哈頓遠赴羅馬檢視委託客戶的一塊古羅馬地圖殘片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祕密,也喚醒他對考古學的那份刻意遺忘且蟄伏已久的狂熱。

這個祕密的發現,加上在法庭上巧遇舊情人愛蜜莉,促使喬納森暫時忘卻他的律師工作,與愛蜜莉共同展開一場從羅馬競技場的地下迷宮到耶路撒冷的聖經時代隧道的險惡旅程,只為了找出一樣長久以來各帝國遍尋不著,隱藏了二千年的古老聖物──長達八尺、由純金打造的七分枝燭台。

相傳點在七分枝燭台最西邊分枝的那盞火,自摩西從埃及出走之後就一直燃燒不斷,從未熄滅過。這第七盞火象徵著永恆,富有相當的國家、宗教意義。各路人馬,不論衣冠中人還是沐猴衣冠,不論是要續火還是想滅火,幾頁古代間諜約瑟夫斯的手稿,幾片古地圖殘片,迫使一場橫跨考古、政治和恐怖主義的生存遊戲轟轟烈烈地展開,一場古代驚心動魄的間諜遊戲步步驚疑地揭發。

跟隨主角的腳步,窮歷史之奧祕,嘆古宮殿之宏偉,揭非法之犯罪,哀人心之晦暗。歷史陰謀驚人,現代野心駭人,也傷人。背叛,是一體兩面。約瑟夫斯的間諜行動,對提多而言是背叛,對耶路撒冷的意義卻是非凡;薩拉丁的陰謀企圖,對喬納森及愛蜜莉而言是背叛,對其家族的意義卻是忠實的傳承。但讀者的角度,通常也是站在支持主角(正義)的角度,會挺背叛的哪一面向,我的心意已昭然若揭。

古聖物所引起的紛亂塵埃落定,舊情復燃的男女主角各得其所,以為故事告終之際,卻有另一場永遠無人知曉的地下行動在祕密進行著……作者這個神來一筆的安排,實在高明,讓原本平息下來的心海又領受了另一波高潮!

丹尼爾.雷文的學術背景,律師職業,以及所處的地域,在在都不禁使人聯想他是否將自己化身為男主角喬納森呢?(笑)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派翠西亞‧蕾德 & 卡洛琳‧史蒂莫夫
出版社:繆思出版
出版日期:2010/12

*感謝繆思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坦白說,自從《哈利波特7》之後已經很久沒有接觸關於魔法的小說了。這本《壁花姊妹祕密通信》,一部輕鬆詼諧有趣,又充滿歡樂的魔法愛情故事,讓我這隻平時啃書速度奇慢的蠹魚,以順暢無比的加速度,以其樂無比的奇蒙子,將故事盡吞入腹,然後滿足地打了個飽嗝。


故事的起源本身就很迷人。派翠西亞‧蕾德與卡洛琳‧史蒂夫莫這兩名奇幻女作家,一時興起玩起「角色扮演信件」遊戲。經過長達六個月的忙碌通信後,兩人再針對信件中虛構的故事加以潤飾合理,於是造就了此書的誕生。

瑟西與凱特這對表姊妹生活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年滿十八歲的女孩們在倫敦社交圈出道是人生中一大要事。當她們準備盛裝前往倫敦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派對時,瑟西因故被迫待在家裡,分隔兩地的兩人約定要忠實分享彼此的所見所聞給對方,因此開始魚雁往返。

閱讀這種書信體小說,有種偷窺的刺激感,增添不少閱讀樂趣,也大大提升過癮程度。我,一隻蠹魚,忙碌地徘徊於瑟西和凱特的信件裡,這兒啃啃,那裡噬噬,從中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故事由一壼會灼傷人的熱巧克力揭開序幕。天啊!這麼可口的飲品怎麼可能變成傷人凶器!原來一切都是心懷不軌的老巫婆跟壞心魔法師在搞鬼。看正邪兩方如何鬥智鬥魔法,直教人大呼過癮。文字沒有什麼雕飾,但所呈現出的視覺感很強烈,相當有畫面,魔法的施展躍然紙上,宛在目前。如果拍成電影應該會很有趣。

魔法炫炫,高潮迭迭,愛情當然也要甜甜。壁花姊妹各自的戀情建立在各自的患難上,我個人很喜歡這類在患難見真情中培養出來的微甜愛情,比什麼情境都還要動人,更回味無窮。

這部書共有三集,我想我願意效法非常女來個追追追,誰教我被這只巧克力壼狠狠地煞到了!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gain……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塞巴斯提安.貝瑞 (Sebastian Barry)
譯者:謝靜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26日

*感謝天下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無可否認,這本書很有魅力,衝著書名的「失落」及「祕密」兩詞,就足以輕易撩撥起我骨子裡所蘊藏的柯南性格,遂心甘情願埋首於密密麻麻的字句中,想從中尋查推求攸關真相的任何蛛絲馬跡,並將之拼綴完整,還原事件本相。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結局呼之欲出之前,我已然掌握故事真相的八九分。雖然早有防備,但親眼證實的那瞬間,還是不可避免地被震撼了。

年近百歲,在盧斯卡門精神病院一待就超過半世紀的羅姍娜,也許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決定祕密撰寫自傳,記錄她記憶中的人生,並將手稿藏匿於病房地板下,不願曝光。

葛林,年近六十五,盧斯卡門精神病院資深醫師,在醫院面臨關閉之際,奉命對羅姍娜進行是否能重返社會的評估。他也有自己的祕密筆記本,記錄對過去犯錯的懊悔,對妻子的愧疚,以及追尋羅姍娜過往的所有發現。

原本沒什麼交集,只是醫病關係的兩人,因為評估這件事開始有較為密切的互動。劇情在羅姍娜及葛林醫師兩人的祕密手記雙線交織下不慍不火地進行著,整體節奏的運行把握得恰如其分,縱然很想快點知道真相如何,但卻能心平靜氣跟著作者鋪陳的步調走。

靠著羅姍娜的手稿及葛林醫師的筆記本,讀者們可一邊窺視兩代愛爾蘭人的故事,一邊將羅姍娜的人生版圖逐一完整拼湊起來以揭露事實。拼圖的過程,五味雜陳,揪心扒肝,當最後一塊拼圖終於拼裝完成之後,忍不住撫心驚呼:這是怎樣驚心動魄的人生吶!

羅姍娜受到的壓迫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實在太不可思議,所謂的背叛太冤枉,在我看來全是假道學假清高假正義,令人義憤填膺。正看著此篇文章的客人們啊,若你也像我一樣深知其中原委,揪心憤慨的程度一定不會比我少。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至少有愛、有熱情、有堅毅、有希望等各種樂觀元素摻雜於羅姍娜的人生中,使得她的驚駭人生總算不是全然的悲劇。何以出此言?各位親自領受便是。

《失落的祕密手稿》博客來試讀活動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利夫‧安格(Leif Enger)
出版社:晶冠出版
出版日期:2010/11/22

*感謝晶冠林小姐提供試讀機會


這本書,很特別。明明是西洋文學小說,卻有個很中式的名字。討人歡喜,且喻意深遠。對於書名,我個人另有一番解讀,這點留待後面再談。


翻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發生在西元一九五一年一幕奇蹟的映現,讀者們全都是見證人。因為這個奇蹟,故事主角誕生由天幸(或者該說是父親耶利米的功勞),得以順遂吸入這個世界的第一口空氣。
 
此蒙受天降神蹟的小男孩,魯本,十一歲那年,因為哥哥大衛槍殺了兩名侵入家園的無賴中輟生,使得原本平凡平靜的單親家庭生活起了波瀾。無意潛逃的大衛乖乖就逮,但卻在裁決前越獄逃亡。

為了尋找大衛的下落,耶利米一家三口開始遠行。途中遇上不少困阻,但都能夠有如神助般地一一排除。究竟是耶利米對上帝無比虔誠而獲得庇佑,抑或耶利米本身就有製造神蹟的能力?在他二十八歲那年歷劫歸來之後。

總之,那些在路上所遭遇的幸運及巧合,教人稱奇,沒有比「奇蹟」更能形容解釋那連串不可思議的詞了。結局的發展也與神蹟脫不了干係,始也神蹟,終也神蹟。只是故事末了出現的神蹟,更顯出父愛的偉大,使人倍覺唏噓又感動五內。

靜水深流。單純以字面上來看,靜水,顧名思義,即止水。深流,洶湧的暗流。套用在這本書上,以故事面來說,表面看似一則家庭故事爾爾,然而除了親情之外,法庭對於犯罪事實的追究及媒體報導新聞的態度,也有不錯的探討空間與價值;以人物面來說,耶利米的沉穩,大衛的冷靜,偉哲的城府,安德雷森的心機,羅姍娜的「母愛」,皆有如靜水下的深流,深不可測。

本故事架構並不複雜,但不適合囫圇吞棗,含蓄內斂的父愛,珍貴的手足之情,沒有答案的神蹟,豐富的人生蘊藉,需要、也值得細細品味。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哈洛‧蓋聶 (Harold Gagné)、莫妮卡‧拉屏 (Monique Lépine)
譯者:羅倩宜
出版社:智富出版
出版日期:2010/11/25


「殺人兇手的母親,從此之後被兒子十四條人命的罪行給綁架,成為罪惡感的俘虜;隨後相依為命的女兒也走上自殺一途。那種無可比擬的心碎和悲痛,讓人生所有的磨難都顯得輕微!在沉默十九年後,她決定公開自己從槍殺案後能存活至今的心靈苦旅。」


以上摘自書封上的短短一段文字,其實差不多已經將故事背景交待完全。然當事者心裡傷與慟的程度,絕非我們所能想像或感受得完全,畢竟我們只是局外人。

一九八九年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發生全球首樁駭人聽聞的校園屠殺事件,一名二十五歲男子持槍闖入校園瘋狂掃射,造成多人受傷,奪走十四條無辜人命後舉槍自戕。莫妮卡‧拉屏在開車途中聽廣播得知這個消息,趕往教堂想替兇手母親祈禱,心疼兇手母親如何能承受這樣的晴天霹靂,卻不知自己就是那位可憐的母親。在得知犯下滔天大罪的兇手居然是她的馬克時,莫妮卡的世界瞬間崩毀。

死者何辜,生者何堪?當大家都把同情及關懷給了被害的一方時,有多少人能寬大為懷,用同理心來關切同樣受到傷害的加害者家屬?平心而論,在閱讀《活著》之前,我未曾想過這個問題。倘若願意換個角度來看,面對這樣的不堪,後者的沉痛不會少於前者,雖然立場不同,但同樣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莫妮卡:「羞恥、罪惡、悲痛已經徹底把我擊垮,我唯一的念頭是倒頭再睡,永遠不要醒過來。」

為什麼十月懷胎出來的兒子會做出如此冷血殘暴的惡行?莫妮卡反覆自問。在事發後,經過幾年的自我封閉,經過幾年的惡夢連連,經過幾年的情緒沉澱,經過幾雙溫暖之手的支持,經過宗教社團的慰藉,莫妮卡終於能鼓起勇氣走出人群,並努力重新了解馬克,探究他屠殺行為背後的動機。

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莫大的負面影響。不健全的家庭環境使馬克的人格發展嚴重違常──極端反社會、反女性主義。人生遭遇的不順遂,人皆負我的滿心憤恨,處世態度的消極怪誕,種種不良因素日積月累的堆疊,終於傾覆,悲劇於焉發生。此一結論看來尋常,但馬克的犯罪心理細節其實很值得探討。

「死亡,帶走了一切,留給活著的人,不是求生就是求死的唯一一條路……」就一個冷眼旁觀的讀者來看,同是歷人世難堪之境,身為加害者家屬,莫妮卡所承受的苦比起被害者家屬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選擇活路,對莫妮卡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氣。不信?讀過《活著》即能明瞭一二。

走出創痛的莫妮卡,以自身經歷幫助了不少同是彷徨無助的母親。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能感受到人間其實充滿著愛;活著,就會發現自己也有散播愛的能力。與大家共勉之。

【READ, or DIE:不讀會死毒舌俱樂部】『活著』智富出版˙博客來嗜讀本活動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潔西卡.布洛迪 (Jessica Brody)
譯者:鄭淑芬
出版社:八正文化

* 感謝八正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常言道:「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候未到。」天理循環自有報,因果自有定數,若妄想違逆天理,破壞其中平衡,必弄巧反拙。


看倌們啊,可別被這番看似有些嚴肅的開場白給嚇得退卻三尺,以為這本書艱澀得難以吞嚥。事實上這是本劇情輕鬆簡單,新鮮有趣,但看完令人思忖良多的高中校園愛情小說。

書籍簡介如是說:曼蒂被男友劈腿後,決定自己動手讓報應加速,於是和兩個好友成立了以替天行道為宗旨的「卡瑪俱樂部」( The Karma Club ),她想改變因果循環的次序,貫徹惡有惡報的宇宙法則,然而,這股力量如蝴蝶效應般接連引爆……

卡瑪俱樂部這名稱也非隨便亂取。karma,為梵語,為佛教名詞,為羯磨或業之意。也有命運或因果報應的意涵。而卡瑪,取自karma英語發音的諧音。

曼蒂、安琪及小玉這三個手帕交共組的排外秘密社團卡瑪俱樂部,重要的代表物卡瑪筆記本,記錄著關於欲懲罰對象──與她們各有相關的三個負心漢與一隻......嗯,狐狸精──的重大事項。

等不及要將「現世報」變成「現時報」的三人,將她們偉大的復仇計畫記錄在卡瑪筆記中,殊不知在她們進行自以為是的報復的同時,也慢慢將自己推入惡運的淵藪之中。

男主角史賓塞,校園裡謠傳的自大紈褲公子哥,實則為恭謹謙和的好青年,是全書中我最喜歡的角色。依我個人的標準來看,作者對史賓塞這頭號男主角並未有太多深入的著墨,然而只要用心體會,亦能在不算多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他對曼蒂的深情及默默守護。說來害羞,史賓塞讓我這顆婦人心數度小鹿亂亂撞。

除了愛情友情之外,書裡有些很有意思,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於此擇一與大家分享。

「別人的人生路程不是由我們來決定的。我們必須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路上有時會遇到石塊擋路、必須轉彎,或者要渡河。可是我們不能擋住鄰居的路,因為那不是我們的領域。我們只能努力開墾自己的道路。」

經過靈修大師的提點,曼蒂終於明白卡瑪的真諦。是曼蒂的轉念扭轉了原本的劣勢,也為自己開闢了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又或者是卡瑪大神暗自發了神威,讓曼蒂的善報提早來臨也說不定!果然,讓自己過得更好,就是最好的報復。

或許你想問那卡瑪俱樂部與卡瑪筆記本如何處理了?看倌們,請用你們睿智的心靈來揣想,答案定呼之欲出。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山姆.賽維吉 (Sam Savage)
譯者:趙丕慧
出版社:皇冠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25日


* 感謝金石堂及皇冠文化林先生提供試讀機會





「這是我聽過最傷感的故事」。佛敏,也就是阿法,為自己人生回顧做了這個開頭。在閱讀完整個故事後,更覺得再也沒有比這還要簡潔有力的開場白以形容阿法所經歷的人生苦旅。


阿法是一隻出生在二手書店的老鼠,在所有的兄弟姊妹中牠排行老么,看起來也最羸弱,在搶不到母親奶頭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牠日後坎坷的命運;在開始以紙張充飢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牠這一生要成為鼠界中的唯一文人。

那些起初被阿法從舊書上撕下來充當食物吃下肚的書頁,在嘴裡融化的文字,漸漸化為智識的養分,也培養了牠對文學的興致及涵養及感知。我個人非常喜歡阿法在噬書時,對於所嚐到的文字之味道,或者說是牠對於所閱書籍之觀感,的形容:

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滋味──有的甜,有的苦,有的酸,有的苦中帶甘,有的臭,有的鹹,有的辣。從開始的每一頁、每一句、到最後的每一個字,每一種滋味都會引起一串意象,代表我在所謂的真實世界裡極為侷限的經驗所不知道的事物。

這段文字我流連再三,絲毫不覺膩味。並覺得日後在閱讀時若也用此獨到的「阿法閱讀法」來做假想,品味每一本書,想必另有一番意趣。

對阿法來說,牠所咀嚼出的不只是書籍文字的韻味,尚有在牠的生存空間裡所會面臨到的各種景象的意味,以及牠自己人生的況味。

熱愛閱讀且飽覽群書的阿法,畢竟還是太天真,一心想要與人類打好關係,與人類做良性的溝通,殊不知,在人類眼中,牠終究只是一隻老鼠,一隻害獸。知道牠是不同凡響的只有作者與身為讀者的你我爾爾。

在遇上唯一對他友善的人類傑瑞之後,命途多舛歷經磨難總是形單影隻的阿法總算擁有個短暫的苦盡甘來,這應該是牠人生中最快樂最平順最感人情溫暖的時光了。傑瑞一去不復返的那一天以及舊書店被無情拆除的那一天,我皆忍不住為阿法掬了把同情之淚。這真是我聽過最傷感的,以老鼠為主角的故事了。

若說有哪本書想推薦給愛看書的阿法,那麼我想推薦阿法讀《查令十字路84號》──這是在留言抽獎活動中,我所回應的答案。「書逢知己千卷少」,倘使阿法也能遇上另一個同類──跟牠一樣住在二手書店,跟牠一樣愛讀書的與眾不同──,相互傳遞愛閱之心,並發展出類似海蓮漢芙與法蘭克之間的動人情誼,以此填補生命中絕多時候的孤寂,也許幸福會多一點,而傷感會少一點……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安東尼‧卡貝拉 (Anthony Capella)
出版社:繁星多媒體
預定出版日期:2010年11月20日

*感謝繁星多媒體及元慧小姐提供試讀機會








阿比西尼亞人有套泡咖啡的儀式:三杯咖啡,按照次序,一杯喝完再換下一杯。第一杯是滿足口腹之慾,第二杯引人深思,第三杯給與祝福。阿比西尼亞人相信,這三杯咖啡能讓人產生一種靈性昇華的作用。而安東尼‧卡貝拉為讀者們精心烹煮的這第四杯咖啡又有何滋味?在品嚐之際,又能喝出什麼樣的體會及涵義?


這本《第四杯咖啡》(已更名為《咖啡神之雫》)的原文書名為《The Various Flavours of Coffee》,中譯《咖啡的多樣風味》。廣義來說,這多樣風味指的不只是如摩卡或藍山或曼特寧這等純粹的咖啡風味,作者端出的這杯咖啡,風味無限,蘊含了七情六慾,揉合了親情、愛情及友情,滋味複雜,耐人尋味。

主角華里斯的人生猶如一杯口味多元的咖啡,酸中帶苦,苦中帶澀,尾韻則甘美。在一次莫名的際遇中,讓他從此與咖啡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段與咖啡難分難捨的故事精彩呈現。

華里斯的咖啡人生被拆解成四個部分。第一部馬車與馬匹,讓我們看到他是如何遇上咖啡商薩姆爾‧品克,又是如何與品克之女艾蜜莉共創出咖啡指南;第二部骷髏之路與第三部叢林法則,看華里斯如何遠渡重洋,冒險犯難,遠赴非洲開發咖啡園;第四部牛奶,看華里斯從非洲苦盡甘來後另一番人生境遇,也看艾蜜莉為女權運動如何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原先對於第四部命名為牛奶感到有些不解,走筆至此,突然茅塞頓開,心有領悟,依我個人的解讀是:牛奶給人的印象是溫醇厚實,華里斯結束在非洲徘徊於危難之間的日子之後,接著歷經漂泊終又回歸穩定踏實的生活,所以名之。

而品克牌咖啡發展到最後,因為薩姆爾不良的投機野心及唯利是圖的信念,不幸變成了「走味的咖啡」。單純的東西,單純的信念,一旦與貪婪產生掛勾,絕無好下場。華里斯能忠於他品嚐咖啡的味蕾與熱愛好咖啡的心,拒絕同流合汙,最為我所讚揚。

這第四杯咖啡,口感豐厚,餘韻強而有力,吾人閱畢仍回味之。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諾拉.羅伯特 (Nora Roberts)
譯者:許育菁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30日

*感謝金石堂與馥林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麥坎席‧艾略特,好友們都暱稱她為小麥。她結過十四次婚,當過新娘也當過新郎。雖然每次婚禮都和樂融融的結束,但婚姻頂多只維持一個下午。她也曾在無數的婚禮上擔任過伴娘、女儐相、伴郎、男儐相,以及證婚人。


看到這裡,各位心中應該有譜了。是的,以上只是小朋友的辦家家酒。小麥並不是很喜歡玩這種模擬婚禮的遊戲,卻也從善如流。在一次遊戲當中,無心插柳之下,小麥找到了她的人生志向──當一名頂尖的攝影師。

長大後,小麥和她的三個姊妹淘共同經營一家婚禮顧問公司,小麥無疑是當家首席婚禮攝影師。雖為數不清的新人拍過無數組浪漫甜蜜的婚紗婚禮照片,但患有承諾恐懼症的小麥,一顆芳心猶如止水,未曾因此有所蠢動,直到卡特的出現。

卡特就像一股曼暖的春風,不僅拂去小麥心池裡的塵埃,也暖和了原本冰涼的池水。在他溫柔體貼的攻勢下,小麥能否克服承諾恐懼症,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勇敢說出Yes,I do,許諾終身?故事且說到這裡。

諾拉‧羅伯特精緻不奢華,細膩不囉嗦的筆觸,使人怡然沉醉在小麥那愛情動人、友情感人、親情傷人、事業羨人的世界中,彷若自己也成了其中配角,陪著小麥走過歡笑與淚水,猶疑與不安,徬徨與失措,甜蜜與幸福。

在歐美,白色代表愛情的聖潔與堅貞。了解小麥不單純的成長背景之後,了解小麥內心對愛情及婚姻的疑懼之後,越是覺得《白色約定》這書名取得真好真貼切,很符合小麥這個角色。

新娘四部曲的第一部曲,即《白色約定》,已然問世。據了解,第二部曲《玫瑰花嫁》也預定在十一月發行,理所當然不願錯過,因為想再一次浸淫在羅伯特筆下甜蜜得令人幾欲窒息的幸福故事之中。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提耶希.柯恩 (Thierry Cohen)
譯者:林說俐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3日

*感謝商周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在閱讀著本書之際,腦海裡浮掠過美國九一一,峇里島自殺炸彈客,以及前陣子發生的港巴在菲律賓遭挾持遇難等恐怖攻擊事件,心中感慨萬千。

試問路人甲乙丙丁何其無辜要蒙受這些莫名其妙的無妄之災?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可以任意藉由如此極端殘暴的手段草菅人命以表達心中不滿或訴求?近年來此類事件出現次數頻繁的令人感到驚惶與不解。

《為了你,什麼都可以》的背景便是設定在一樁恐怖攻擊事件之後,丹尼爾為了替在巴士爆炸案中無辜犧牲的大兒子報仇,不惜抛妻棄子也要完成復仇計劃所發展出來的故事。

假如恐怖攻擊也能稱之為正義而戰,那麼以暴制暴又何嘗不能謂之公理?媒體及所謂的政治名嘴又有何資格對丹尼爾的報復行動事後諸葛,口誅筆伐,甚至對他趕盡殺絕?真是令人作嘔的假道學。

丹尼爾復仇未果下落不明,多年後「恐怖份子」綁架神秘流浪漢尚拉西夫並抛出「此人價值為何」這個匪夷所思的問題予媒體及視聽大眾,這些恐怖份子究竟有何目的?他們真的是恐怖份子嗎?尚拉西夫這身分的背後又有何天大的隱情?

在所有謎團都水落石出時,也頓時了解書名的真義。「為了你,什麼都可以」,丹尼爾如此,丹尼爾的小兒子如此,丹尼爾生死與共的好夥伴如此,他們的所作所為悲傷的使人動容。

於此不針對書中故事多做著墨,因唯有親自閱讀過才能感受到那種難以言喻的刻骨的動容,所以「為了你,什麼都不說」……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拉加.薛哈德 (Raja Shehadeh)
譯者:郭品潔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30日

*感謝金石堂及聯經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我們一家陌生人》是拉加‧薛哈德個人的回憶錄,是薛哈德家族的回憶錄,甚至也可以說是巴勒斯坦的回憶錄。


作者拉加‧薛哈德生在一個四面楚歌的年代,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局勢之中,回憶錄從他誕生前三年,外婆及父母因以色列強佔巴勒斯坦領土而被迫從雅法的家流亡至拉姆安拉開始說起,藉由家庭的回憶娓娓道訴以巴衝突的脈絡。

幾十年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紛爭不斷,戰火連綿。這兩方的恩怨情仇衝突糾葛,在局外人眼中看來也許只是一段段無關痛癢的外國歷史爾爾,然而對領土被強取豪奪而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民而言,是道不完訴不盡的心酸血淚。

除了這些心酸血淚之外,拉加與父親之間的衝突對立也是本書的重頭戲。在這本新書的訪談中,拉加說了這麼一段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父親對我來說,就代表了外面的世界。這個世界卻將他獲撂,從我的生命中把他剝離……」

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比「最熟悉的陌生人」還要讓人覺得感慨?尤其當這個人還是自己的骨肉至親時。不知道作者說這段話時是懷抱著怎樣的心情?從我讀者的角度來忖測,或許包含著滿滿的遺憾吧!

在拉加也當了律師之後,他專注於人權問題,父親則仍接些高風險的案件之外並一心一意想促成以巴之間的和談,雖然兩人想要以巴和平的理念一致,但各自著重的領域不同,又無法體諒彼此的作為,使父子倆的對立更甚。說穿了,這對父子就是嘴硬心軟,愛在心裡口難開,只是他們再也沒有機會親口對彼此說聲:「我愛你!」

在父親死於非命之後,在終於查到殺父兇手的下落之後,父親出現在拉加夢裡。夢裡的他們親密和樂地相處著,這除了是拉加所說的「終於能敞開胸懷迎接我的父親,卸下追索殺父兇手的重擔和罪惡感」,我想也是拉加內心從小到大的父子關係想望的實現。

我們一家陌生人的定義,指的不單單是拉加父子,更指曾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這兩個族群源自同祖,都是閃米特人。以色列人(猶太人)何苦將自己曾經承受過的苦全數複製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惡行惡狀有過之而不無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應該也是巴勒斯坦人最想問的問題吧!

We are the world,We are the children。但願有朝一日,真能四海一家,我們的家園,作者的家園,世界的家園,從此再也沒有陌生人。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 (Elizabeth Kostova)
譯者:蕭寶森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隨著迷霧漸漸散去、真相漸漸大白、故事漸進尾聲,依依不捨之感竟油然而生,又在看完文章最末字句後,內心悸動不已,略顯急速的心跳良久才調息平穩,集藝術氣息、神秘色彩、懸疑氛圍、愛情甘味於一身的《天鵝賊》,如此熒惑著讀者的官能。


整篇故事以罹患精神病的沉默畫家羅伯特為中心點,精神科醫生馬洛為軸線,羅伯特曾經擁有的兩段情──前妻凱特和女友瑪麗──以及古代女畫家碧翠絲所在的一八九零年代為支線,交織而成。

究竟是何等強烈的執念足以讓一個人愛上一個「不可能」愛到痴癲的地步?經典文藝愛情電影「似曾相識」裡的男主角理查有機會與他遇上的「不可能」譜出一段穿越時空如泣如訴的優美戀曲;《天鵝賊》裡的羅伯特可就沒般好運氣,作者柯斯托娃走的是現實風格路線,故不打算端出穿越時空愛上你的老舊戲碼,可憐羅伯特無法像理查一樣找到一個有辦法讓他穿越時空的人,以致只能淪落到被送至療癢院養病。

為探尋羅伯特心病的病源,為解開羅伯特畫筆下的秘密,為自己心中的那一絲絲好奇心,馬洛醫生四處奔走拜訪跟羅伯特有過交集的人。在馬洛幾次與不同人士的晤談,進行抽絲剝繭的工作之中,終於找出了羅伯特心中那位「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神秘女子。

又,在追尋過程中,馬洛無意中發現在「天鵝賊」這幀未曾公開於世的畫作裡所暗藏著的兩個驚世駭俗聳動無比的大秘密──醜惡、悖德、禁忌、延續後世的百年秘密,而這個發現也讓馬洛對羅伯特意圖毀壞國家畫廊畫作的異常行徑了然於心。

在這本書裡,我個人滿想多看到馬洛醫生及羅伯特的醫病之間能有更多深入的對手戲,不過也許是羅伯特這角色被設定成沉默不語的病人之故,所以在這方面著墨得不如期待中的多,但仍不影響全書的精彩度。

總的來說,柯斯托娃說故事的功力了得──劇情鋪陳的恰恰好,節奏拿捏得宜緊湊,人物的心理情感描述得細膩含畜動人。雖然本書厚達六百一十四頁,但卻不會讓人覺得冗長,反而覺得意猶未盡。
除此之外,有藝術背景的她也很會「說畫」。這本書裡出現的諸多只靠文字描繪出的畫作在她的筆桿之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彷彿實物就擺放在眼前,讓讀者除了讀到精彩絕倫的故事之外,也同時也欣賞了一場美麗的畫展。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
譯者:陳澄和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13日

* 感謝皇冠文化林小姐文化邀約試讀







有沒有一種可以讓人變聰明的手術?「如果心智障礙者變成了天才,如果那些取笑、歧視和憐憫變得可以理解,如果愛情不是不可能,如果過往的記憶漸趨鮮明……會比較幸福嗎?」


IQ低於70的查理‧高登最大的心願就是變聰明,變聰明可以有很多朋友,可以懂很多知識,可以知道大家都在聊些什麼,變聰明可以讓身邊的人喜歡他。由於這個信念,查理成為第一個靠手術來提升智慧的人類。

阿爾吉儂,實驗室裡的白老鼠,用手術提升智商的頭號實驗品。有牠當先鋒,才有日後IQ提升至185的查理。在查理的進步報告中,阿爾吉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看得出查理對阿爾吉儂的矛盾又複雜的情感。

在擁有常人不可及的智商後,查理發覺自己變得比過去更加孤獨,與社會人群格格不入,更覺得在科學家、醫師、教授眼中的自己,只不過是個被創造出來的物品,而非活生生的有靈有魂的人。手術前的查理也會偶爾出現,似乎在提醒著天才查理不是真正的查理。

丹尼爾‧凱斯在查理的心理變化做了許多精彩又深切的著墨。穿梭於查理‧高登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中,引發的感觸深之又深,尤以「取笑、歧視和憐憫變得可以理解」的片段,深刻我心。在了解殘酷的真實後,無知似乎才是一種幸福?看著查理掙扎於天才與白痴的兩個世界裡,越了然,慨嘆越深,心酸越甚。

結局的處理有著淡淡的哀傷,卻很寫實,符合真實。如此手法,比夢幻結局更得人心。於此,我也獻上一束鮮花給阿爾吉儂……

其實一直是知道這本書的,但也一直沒有真正閱讀過,直到有了這次的試讀機會,總算平心靜氣好好地讀上一讀。閱畢,深感幸運,在我的閱讀生涯裡沒有錯過這麼本值得珍藏的好書。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大衛.班尼歐夫(David Benioff)
譯者:潔比
出版社:馥林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9日

* 感謝金石堂&馥林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這書中文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壞掉的人生》。每個人都自有一套對人生定義的想法,人生是好或是壞,從不同角度的切入,得到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人生,壞掉了?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叫做壞掉了?沒壞跟壞掉又是依據什麼為分界?這個問題深邃又富含哲理,而且沒有什麼正解。


大衛‧班尼歐夫的這八則短篇,看不到艱澀的用字遣詞,然而也不是淺顯易讀,是需要用心,平心靜氣才看得下去的內容。一旦找到閱讀的感覺,投入其中,會發現這是本很有意思的書,好看的程度遠超過我所預期。

八個短篇故事,八位各具特色的主角,八齣不同的人生風景,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的人生都有那麼一段脫序的演出。是情非得已無法掌控措手不及的突發狀況抑或是偶爾想跳脫死板的人生框架來個不按理出牌以在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筆與眾不同的色彩還是對人生景況不滿的一種抗議?

每個人觸目所及的景象或遭遇的幸運或不幸會因為心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最近也常覺得我的人生壞掉了,不是像書中那些特立獨行的主角那般出現奇特的分岔,而是陷入深沉的黑暗中,「有時候,一點點瘋狂你就能繼續撐下去……」,也許我的人生也需要來點瘋狂的刺激,以獲取能量衝破黑暗或從黑暗中摸索出一條光明路,又或者將一切翻轉歸零,矯正壞掉的那一角。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理察.亞當斯 (Adams, Richard)
譯者:徐興
出版社: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
出版日期:2010/08/25

*感謝高寶書版曾小姐提供試讀機會


原來這本《瓦特希普高原》如此有來頭:BBC票選史上百大好書;Amazon票選當代25本奇幻小說之一,同時也名列為兒童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在我刻板的觀感中,兔子從未與勇敢、驍勇善戰等名詞劃上等號,理察‧亞當斯筆下的兔子,勇敢慧黠得迷人,顛覆兔子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一場預言的滅種大浩劫,迫使以榛果為首的幾隻桑德福兔場的兔子,連夜逃離牠們的家,跋山涉水,歷盡艱險,只為找到另一個最適合安居的棲息地。在顛沛流離的遷徙過程中,同伴們從充滿疑懼到全然信服、相知相守,從原本安逸無虞的生活到患難相扶中見到彼此的成長,深深被這些野兔的刺激精彩冒險歷程吸引住;被牠們之間所培養出的堅不可摧的革命情感感動住。埋首書頁中,有彷彿化身為榛果小隊的一員,逕入野兔世界的錯覺。

兔子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在《瓦特希普高原》裡,兔子擁有自己的社會,不管是集權高壓管制的也好,民主自由的也好,駝鳥心態度日的也好,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組織、語言、文化、詩歌,在兔子的世界裡,也有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和崇拜的神祇。作者在這一塊的描寫,其精彩度不亞於冒險犯難的篇章。

另外,很多在人類眼中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對兔子們來說可謂是驚天動地的大發現,將自己融入兔子的角色來閱讀,試著從兔子的視角看世界,別有一番意趣,原本稀鬆平常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也因此覺得新奇不已。

讀完這本書,自兔子的世界抽離後,藉由兔子社會反觀人類社會,從淺層的人類對待或驅離野生動物的不擇手段到深層的反思人類社會的委靡亂象,在在值得身為人類的我們省思良多。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羅伯特.哈里斯 (Robert Harris)
譯者:麥慧芬、聞若婷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30日

*感謝商商獨小說提供試讀機會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關於政治題材的小說,以為會從頭悶到尾,然作者羅伯特‧哈里斯在故事開頭就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一起看似尋常的死亡事件,勾起了我濃濃的閱讀欲,因為我嗅到了不尋常的氣味。這起死亡事件牽動著整個故事的進行,同時也讓本書男主角被捲入對生命造成極大威脅的重重危機之中。


男主角的職業是幽靈寫手。何謂幽靈寫手?幽靈寫手乃為專為名人捉刀代筆文章的作家。這份職業見不得光,所以男主角在小說裡沒有名字,只以第一人稱來代替,於此姑且就稱男主角為「影子」(在電影簡介中也是如此介紹男主角)。

由於先前為前任首相亞當朗撰寫回憶錄的幽靈寫手死於「意外」,影子以優渥的報酬接手了這個未完成的工作。他越深入這份工作,越發現內情的虛假不單純,追隨前任幽靈寫手的腳步,竟挖掘出隱藏在背後的醜聞,陰謀,惡鬥,不能說的秘密。越逼進真相,影子的處境就越加危險。

看起來越是有古怪的人,通常不會是事件的核心人物;看起來越是無害的人,往往越可能是幕後操作的黑手。這個幕後藏鏡人究竟是誰?選擇影子接寫回憶錄的人心懷什麼鬼胎?前任幽靈寫手的初稿中藏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秘密?

故事後半段的發展懸疑吊詭,緊張刺激,當秘密揭露的那一瞬間,非但沒能鬆口氣,心反而被擰得更緊,一切太出乎意料之外,怎麼也沒想到幕後黑手會是那個人......。不思議啊!

整篇小說,讀起來頗有深度,就我個人而言是適合慢慢咀嚼,再從中享受推敲解謎樂趣的書。作者在結尾的處理上賦予了這本書不一樣的生命,心裡因此多了一點格外特別的感受,作者以第一人稱寫這本書實在別有用意啊!雖然結局讓人心裡頭沉甸甸的,但,我很喜歡這樣別出心裁的安排。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