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關山》居然出影視同名小說了!戲劇非常好看,對於改編劇本的小說是十足好奇靜態的文字能否把動態的影像生動地刻劃出來,讀完,感覺又重溫了這部好戲,以文字呈現出的《一念關山》,簡單來說,好看!
《一念關山》居然出影視同名小說了!戲劇非常好看,對於改編劇本的小說是十足好奇靜態的文字能否把動態的影像生動地刻劃出來,讀完,感覺又重溫了這部好戲,以文字呈現出的《一念關山》,簡單來說,好看!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
說到泡沫,多半會聯想到安徒生童話的人魚公主。不過這本書中提及的人魚傳說,似乎不只是童話愛情,還有以歌聲魅惑水手的希蠟神話海妖賽蓮的形象。
故事裡的主角韓初恩在小時候時全家開車出遊落海,全家只有他倖存,年幼的他孤苦無依,輾轉寄住在不同親戚家中,待最久的叔叔家,也在他滿十八歲的當天不得不在叔叔一家人迫不及待的殷殷期盼中離開。(讀到這一段情節時,總感覺好揪心,替韓初恩的境遇感到難過。)
劇情向+無限流+微驚悚+反轉無數,這是番茄小說網或是作者賦予這本書的故事標籤。由於是第一次閱讀這類型故事,有點兒不明白取向,是以稍微搜尋了一下劇情向和無限流的含意。
所謂的劇情向是「以故事情節為核心的作品類型,強調故事的發展和人物關係的刻畫。這類作品往往注重情感表達、角色成長以及情節的推進,觀眾或讀者可以通過劇情的展開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共鳴,適合喜歡通過故事來體驗情感和思考人生的人。」而所謂的無限流是「把現世之人召喚或送進至現世所未知的科技或異能創造的一個個虛擬空間進行歷練或完成任務。這無限流題材包含了無限元素設定,例如科學、宗教、歷史、神話、電影、動漫、遊戲等。」
買的這本是十周年啾咪文庫本,同樣也是因為看了青春愛讀書,與上一本張亦絢的《感情百物》及《我不想當媽媽》同一批購入的,同樣也是二手書中的唯一一本近全新。(忽然發現,我真的很容易因為「近全新」而衝動購買)。因為有在收聽陳夏民與夏宇童主持的podcast──閱讀夏lala,所以對於這位言談幽默的出版人的奮鬥史有些興趣。
這本書有些不如我的期待,當初也是看了<青春愛讀書>討論,覺得有點意思,又恰巧讀冊二手書僅有這一本近全新,是以產生了見獵心喜,要搶要快的心理。
覺得不如期待的原因,倒不是內容不好,而是對別人的百物沒什麼共感吧,所以讀著覺得有些乏味。換個角度想,他人的感情百物與自己無關,覺得無聊也在情理之中。即使再相似的物品,代表的意義及蘊含的情感也是同工異曲,言人人殊,之於各人都是獨一無二。
在《宇宙都給你》讀過鄭海洋的故事之後,猶記得心裡那種痛痛的感覺,沒想到《餘溫》的痛感更猛烈。讀了《餘溫》,怎麼能不心疼江雪曼呢?
作者雪倫用「十個餘」,細述江雪曼這個外表堅強,內心剛毅的女人半生。十七歲的江雪曼,三十歲的江雪曼,四十多歲的江雪曼,無論哪個階段的江雪曼人生,無一不鮮血淋漓,不是多了傷疤就是被撕了傷疤,哪種比較痛?都痛,都是痛心入骨的痛,光用想像的,都要痛得齜牙咧嘴,何況是切身經歷承受一切的江雪曼。
原暫定書名是《顯微紀》,最終確定的正式書名為《針尖上我們扮演》。私心覺得兩個書名都很有意思,也都很貼切故事。顯微紀若念快一點聽起來很像顯微鏡,顯微鏡在醫事技術上是不可或缺的檢驗工具,在這本書裡,顯微鏡的功用不只檢驗細菌病毒,還有檢視內心最幽微的那個角落。
我讀過的吳子雲作品並不多,有印象的只有三本,皆藤井樹時期的作品──《聽笨金魚唱歌》、《學伴蘇菲亞》,以及《六弄咖啡館》。平心而論,比較不是我喜歡的故事類型,是以,之後也沒有特別關注他有什麼新作。然而,《賣故事的人》卻出乎我的預期,意外地讓我有那麼點喜歡,意外地讀入了心坎裡。
許多小說喜歡借助男性的那話兒做為象徵來表達抽象的概念與情感,這本書是其一。故事以1960─1980年間發生的真實事件為背景,藉由男根意象導引出一個又一個關於升斗小民在面臨政治流變、社會動盪,那有點荒唐、很多忐忑的情懷,以及身不由主的難堪處境。
初時見到這本書時,心想內容應該很接地氣,有親和感,甚至會有些共鳴或是懷想,實際讀過後,確實也如此,雖未必有類似的經歷、未必吃過相同的東西、未必去過相同的地方,但有些許心境是與之產生呼應的。
去年聽了〈閱讀夏lala Podcast〉介紹了這本書,對內容頗感興趣。小說改編自1993年的女星湛蓉案,故事情節假亦真,真亦假,虛虛實實,在虛實交錯之間,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讓人想追探這樁久而未果的殺人案可能的真相,即使只是杜撰出來的,但誰說真正的真相沒有這種可能呢?!
會想讀這本書,是受美麗的書封所吸引,同時也想了解、感受一下自然書寫的美學魅力,作者用字遣詞極為優美,辭趣翩翩,字字珠璣,讓人忍不住想畫線註記,太多美麗的句子想摘錄,最後讀完書整本書被我貼滿了便利標籤貼。
這本書談的都是歷史上真實案件,跟作者的其他作品比起來,雖感覺比較難讀一點,但內容質感好,也挺有意思。書裡鉅細靡遺復刻大明官場故事,大明底層百姓的吶喊訴求,讀者彷若透過顯微鏡窺視著發生的一切,在這座顯微鏡下,從「小」細節見到「大」意義,所有是非善惡,光明黑暗,美好醜陋,皆無所遁形。
在寫這篇閱讀感想之前,突然想到曾在OKAPI看過作者自己談論這本書的文章,於是回頭找出那篇文(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5758)又讀了一遍,結果看完了文章,又想重溫一遍書,於是又拿出書,隨心所欲,翻到哪篇讀哪篇。
執念(法語:idée fixe)原為十九世紀精神醫學領域詞彙,指人因專注於某事物,產生強迫性反覆回憶的症狀。
執念很折磨人,念念不忘,求而不得,彷彿剩餘的人生就是為著這股執念才勉強活下去一樣。為心中那股執念而未曾放棄追查,為心中那股執念而甘願慷慨赴死。讀完書,心裡非常認同作者所言,這本書取名,非「執念」不可,沒有比這兩個字更能完整貼切地形容這個充滿執念的故事了。
故事在日本和菓子與臺灣傳統糕餅之間穿梭,雖是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點心,但有著相同令人敬佩的職人精神及文化傳承。在閱讀時,也很想來一塊太陽餅或是富有藝術觀賞價值的上生菓子來解解嘴裡及眼中的饞。
沒想到荔枝也能寫成一本小說。受文案吸引,很想知道可憐的從九品下小社畜李善德最後有沒有成功地把新鮮荔枝送到長安城裡。
聖人要荔枝以在貴妃生辰博美人歡欣。要知道這鮮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要從五千里之遙的嶺南送至長安城,起碼得花上十餘天,不等送到荔枝早爛了,分明就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這擺明了要掉腦袋的差事誰敢攬下?
每當遇上一本書,我總是喜歡探究書名的含義。有的書名開門見山,主題明確;有的書名走象徵發想路線,得讀完故事,將內容的肌理脈絡爬梳整齊,才恍然大悟原來書名想告訴讀者的可能是什麼。《端紫斑蝶的最後夏天》顯然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