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針尖上我們扮演》(原暫定書名為顯微紀)

 

原暫定書名是《顯微紀》,最終確定的正式書名為《針尖上我們扮演》。私心覺得兩個書名都很有意思,也都很貼切故事。顯微紀若念快一點聽起來很像顯微鏡,顯微鏡在醫事技術上是不可或缺的檢驗工具,在這本書裡,顯微鏡的功用不只檢驗細菌病毒,還有檢視內心最幽微的那個角落。

 

作者運用本科專業學識所寫出的這本《顯微紀》,其前身是論文。沒有醫學背景不打緊,書裡並無艱澀難懂的醫學詞彙,也沒有讓人霧裡看花的醫學臨床診斷描述,是以不用擔心會是本看不懂的天書,需要琢磨的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張或是意境為何。

 

用寫實的醫學知識,以充滿天馬行空的筆尖,刻劃出八則深刻的現實人生。有幾篇明白道出醫技人員對於當醫生的念想與盼頭,只差一個字,但職業地位不只一個級別的差異,可惜升學成績門檻沒達標,只能退而求其次讀醫技,或是毅然決然再拼隔年轉系考,這是否寫出了莘莘學子的心聲?雖然就讀的科系與從事的行業與醫療無關,可好似也能理解那份遺憾與失落。<虫洞>裡那場101大樓馬拉松,與其說是與老彭的正面對決,但其實是想證明自己也可以爬到光芒萬丈的頂端。

 

佇立在針尖上的我們扮演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還是心裡想成為的那個自己?或許<石蠟塊>可以告訴我們。站在針尖上的我們,搖搖晃晃,努力想要維持身軀的平衡,一如想要在波濤起伏的人生裡,找到一席安身之處,而這安身之處不是隨便一個地方,而是──心之所向。

 

*感謝寶瓶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 的頭像
    Irene

    月光魚悅讀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