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閱讀到這類分享人生病痛經驗的書籍時,在翻開書頁之前,心裡總是戰戰兢兢的,很怕讀到讓人覺得難過的描述,更怕讀完之後,心中會有股揮了很久才能散去的沉鬱。但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很舒服,或許是字裡行間裡所散發出的樂天知命故不憂,使人幾乎要忘記這其實是趟身心折磨的化療之旅而不是一般的旅遊食記或隨筆漫談。
每次閱讀到這類分享人生病痛經驗的書籍時,在翻開書頁之前,心裡總是戰戰兢兢的,很怕讀到讓人覺得難過的描述,更怕讀完之後,心中會有股揮了很久才能散去的沉鬱。但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很舒服,或許是字裡行間裡所散發出的樂天知命故不憂,使人幾乎要忘記這其實是趟身心折磨的化療之旅而不是一般的旅遊食記或隨筆漫談。
正念,正念。這個詞現今很常聽到,但它究竟是何意涵?是種信仰還是信念?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激發?秉持著正念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或影響?它與命運有無衝突?而提到正念,總是自然而然地會聯想到哲學、冥想、覺察,甚或宗教。這本書不一樣,用腦科學引領人進入正念的領域,用理性來解釋感性,用大腦的運作來告訴讀者正念能為人生帶來好的回饋。
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我並無多少共鳴,或許是我是個媽媽,但更或許是我對於生不生孩子這件事沒有像書中的女性們有著特別堅定的想法,所以雖這書評價普遍不錯,但我個人的評分不高。要說對這本書的共情之處,那便是──女性的價值不只是當媽媽。
「即使不是佛教徒,它也是一本你會想一遍又一遍閱讀的書。」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這句話其實有點不以為然。在擁有這本書之前,早已看過許多推崇這本書的書評,但心中也不為所動,擁有這本書之後,也遲遲未讀,直到看了「青春愛讀書」節目討論這本書,才有了想讀的欲望。
有別於相伴旅程1(《在黑暗的日子裡,陪伴是最溫暖的曙光:大熊貓與小小龍的相伴旅程》)是以短語形式來呈現,這相伴旅程2說了個完整的故事。這趟旅程開始於小小龍對自我人生的不滿,終結於大熊貓與小小龍找到了新的歸宿。
作者經歷過一段憂鬱的人生黑暗期,在那段時期裡,他偶然邂逅了一本佛教書籍,襌意滿滿的內容,逐漸帶領作者擺脫自身負面思想的枷鎖,領悟越多活得越豁達自在,而他也想用這份領悟來幫助許多同病相憐者,除了加入撒瑪利亞人專線(即英國的張老師專線)外,他也藉由自己的畫作來傳遞曙光給需要的人。
這本書適合在各式各樣的情境閱讀,隨著情境的不同,當下於心有感的字句也會有所不同,今日對這句特別有感覺,或許明日又換了另一句。
這本書,我固定放在桌案上,可謂我的心靈聖經:
不論在實體書店還是網路書店,關於讀心術的書,一撈就是一大堆,內容感覺也都差不多,大多也都跟人際溝通綁在一起談, 說來說去就那些,哪本能受讀者青睞,除了靠封面設計與文案技巧,更靠內容的精闢實用程度和作者的說書功力有多上乘。
你一向容易為小事生氣嗎?你總是覺得自己很沒用嗎?你是不是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你老是覺得別人不理解你嗎?你時常羨慕別人的人生嗎?被這些林林總總的煩惱困擾著的你,是否感到當人好難好累好辛苦?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煩惱是一座迷宮,清醒是一個出口。倘若我們能屏除向來的思考習慣與模式,找出這些煩惱的心理成因,正視它們並各個擊破,積極做出良性的調整,從煩惱到清醒,從迷宮裡找到出口,那麼無論是身心或是生活,想必將會有良好的轉變。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蚊子代表看似芝麻小事,大象代表內心深層情緒。對於小事造成的心理影響或是胡思亂想,我們常常會選擇故意忽視或是裝作不在意或是隱忍不發,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些隱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層情緒,正默默地蠶食著自己的正能量,如果沒有揪出心靈深處那個造成影響的源頭,這頭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遲早有一天會成為壓垮一個人內心的稻草。
人生在世,會遇到的問題多如牛毛,每個人遇上問題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有人勇於面對問題,有人習慣逃避問題;有人擅於找出很好的解決之道,有人不擅長,甚至剪不斷理還亂,越解決越糟。是以,若有一本容易理解又述說詳細的指南可供參考,練就分析梳理問題的思考力,學習以有效的方案來解決問題,不敢說人人從此都成高手,但至少遇到問題不至於再像隻無頭蒼蠅,沒有個目標方向到處亂闖,解決不了問題又徒費時間心力。
書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人的個性不是由單一類型所構成,一個人約有兩到三種類型,再者,在家裡與在外面戴上的面具可能會不一樣。我們應該檢視一下自己對親近的家人使用哪一種溝通方式。因為在家裡可以發現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常表露的性格。我們會在像家一樣舒服的空間裡展現出原本面貌,這也是為什麼家人之間越容易傷害對方。」
這話說得非常在理,事實也是這樣。在外,人們大多常是對他人慈眉善目,說話輕柔有禮,但往往容易忘記尊重這兩字其實也適用於親密的家人,不論是子女對父母,或是父母對子女,常常更是如此。
在思想傳統保守的華人社會裡,尤其在過去的年代,性絕無可能端上檯面談論,如今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各個媒體平台上對性事侃侃而談的人大有人在。不管你是開放派還是保守派,且讓我們暫時放下主觀意識,用自然的角度以及溫柔理解的態度來看待性這件事,角度決定了你看事情的高度,態度決定了你思考觀點的深度。
作者在序裡這麼說道:「如果你是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你肯定就是被命運選中的那個人。」這話聽起來有幾分神奇。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但我覺得標題起得超厲害,非常懂得抓住人心。就是感覺人生諸事不順,覺得日子過得空虛或是活得窩囊,才更容易被這番字眼給打動,就彷彿聞到花蜜香的蝴蝶,不管三七二十一,飛撲上去先吸飽吸滿再說,而近來的我,恰好符合這般狀態。
「遭逢人生的意外,該怎麼走出陰霾?」作者曾經這麼問自己。我深深覺得這其實是種很不容易且極度堅強的想法。當一個人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沒有恨天恨地恨命運,沒有從此一蹶不振,會想著要如何突破生天改變現狀邁向光明的胸懷,真的很令人佩服,因為,走出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我們通常都試圖用做些什麼來療傷止痛,或烈酒美食,或音樂吶喊,或埋首打怪,抑或忙碌工作?仔細觀來,這些方式都治標不治本,傷疤猶在,只是暫時被壓抑,暫時被忽略,從未痊癒。醒了,又開始自欺欺人,繼續努力假裝自己很好,沒事,任由其頑固成疾,甚至病入膏肓。
人生很難過!尤其近來感慨特別深。
在我非常質疑人生意義究竟何在之際,覺得生活為何如此不易之時,恰好遇上了《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這本書,讀著讀著,原本鬱悶至極的心情,奇蹟似地稍稍獲得緩解。人生還是很難,並沒有因此變得比較容易,但只要換個角度看世界,似乎也不那麼教人難受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有時覺得死亡還是很遙遠的事,有時又覺得人生是如此無常,誰也無法預料死神哪時會突然現身自己窗前。但能肯定的是,當得知死亡正一步步在靠近,任誰也難以在第一時間還能老神在在地喝著淡定紅茶吧!
有言道:「人生無常,猶如草上露珠;死神來去,好似懸崖水滴。」人生之事真的很難說,有誰人能未卜先知癌症會來敲自己的門?若正處於人生巔峰或最美好的時期,末期癌症突然入侵,簡直晴天霹靂;若正逢人生最艱難黑暗之際,無疑是雪上加霜淒淒慘慘戚戚,怎一個愁(衰)字了得?
作者凱特鮑樂是人生勝利組,在人生順遂時,確診罹患大腸癌末期,對於此,任何人都會對自己的遭遇有所疑惑,對人生有所質疑,但她選擇不怨天不恨地更不尤人、憤怒沮喪門都沒有,鮑樂的世界並未因此而崩塌,反而令她開始反省過往的人生,如此思維教人怎能不佩服?《論語顏淵篇》裡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多麼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然而對於生老病死能有如此豁達通透反應的人,又能有幾位?但我們在鮑樂身上,確實見識到了。
身處在這個科技資訊爆炸,競爭激烈,分秒必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