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71433759b.jpg

 

書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人的個性不是由單一類型所構成,一個人約有兩到三種類型,再者,在家裡與在外面戴上的面具可能會不一樣。我們應該檢視一下自己對親近的家人使用哪一種溝通方式。因為在家裡可以發現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常表露的性格。我們會在像家一樣舒服的空間裡展現出原本面貌,這也是為什麼家人之間越容易傷害對方。」

 

這話說得非常在理,事實也是這樣。在外,人們大多常是對他人慈眉善目,說話輕柔有禮,但往往容易忘記尊重這兩字其實也適用於親密的家人,不論是子女對父母,或是父母對子女,常常更是如此。

 

而在寫這篇感想之前,又湊巧地看到《不生氣之後,變身有錢人》裡的一段書摘:「基本上,每個父母都很不成熟。或許從孩子來看,會認為『父母是完美的存在』……如果你很不幸,擁有非常不成熟,甚至被稱為『毒親』的父母,那就只能努力讓自己盡早從這個關係中畢業。」

 

為什麼討厭媽媽?什麼樣的情況會讓做子女的討厭自己的媽媽?討厭是真的討厭嗎,還是只是種對於相殺相愛的關係感到無奈的吶喊?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毒親」自古以來一直都存在著,然而這個字眼,似乎是近幾年才開始有較多的提出與討論,尤其書籍,如今市面上關於毒親的題材,已不勝枚舉。或許是時代及觀念的進步,是以,這類問題得以被大大方方地端上檯面上來討論,甚至批判。

 

天下無無不是的父母,被孝順兩字給道德綁架的毒親受害者,該如何逃離這種無理的親情勒索控制以獲得自由或是修復彼此支離破碎的關係,從疏離走到理解?這本書特別針對有毒的母女關係,以半故事性的方式,闡述多種類型的母愛創傷,加以分析並給予「壞女兒練習」的課題。

 

在母愛創傷之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傷口不會留在身上,卻會藏在心裡,越不想變成她,就越無法擺脫她帶來的陰影。﹝文字摘自書籍簡介﹞」而這個陰影所帶來的影響,若沒有好的出口可以解套,甚至會殃及到下一代,重蹈上一代覆轍,把自己承受過的痛苦移轉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我想這種「遺毒傷害」絕非是當事人所樂見的。

 

唯有自己好,身邊的人才會好。如果妳正處於水深火熱的毒親關係之中,或是雖已事過境遷但仍舊被心中的傷痕困擾著,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練習「變壞」,讓自己能從這個關係中畢業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 的頭像
    Irene

    月光魚悅讀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