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美,是讀完這本書的印象總合。書名恰當、景色優美、意境深遠,徜徉在這片美之海洋中,貪婪吸取其海洋香氛,領略字裡行間的生活哲學,換取心靈的沉澱平靜。這故事裡有對生命人生意義的思辯,藉著探尋與思索以喚醒自我內心的真善美。如此的美好,令人沒來由地想起了 La Vie En Rose,像極了愛情

 

玫瑰,人如其名,帶刺的嬌花、防備心重,冷冽的氣質隱約藏有生人勿近潛在攻擊性。在玫瑰心裡,父親不過是個陌生的人稱代名詞,只意味著有血緣的、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這個在她生命中從未出席過的角色,無形之中在她心裡播下了憤世嫉俗的種子,看世界的眼光也格外不友善。

 

一通來自日本的報喪電話,促使她遠走一趙父親的故鄉,聆聽遺囑是主要目的,但走這一遭的心靈獲益,是她始料未及的。看著玫瑰逐漸缷下心防,開始體驗四周的人情氣味,接受善意,敞開心扉,春天降臨,戀愛來了,心中綿綿生長的情絮猶如櫻花盛開的燦爛,滋養著她,身上散發出的人情味越來越濃,這般改變,可謂是一種心靈重生。

 

在這本書裡,處處可見生活美學的痕跡,令人聯想起美學大師蔣勳的《天地有大美》,蔣勳鼓勵人們從生活的細微面,即食、衣、住、行的基本面之中發掘、領悟美感,從而能夠過著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學習從溫和寧靜的生活面來伸展感知的觸鬚,放緩生活步調,舒展生活壓力,尋找到心靈的釋放和平靜。《唯一的玫瑰》以故事形式,呈現相同的生活美學理念。

 

故事場景落在京都。京都這座城市給人歲月靜好的感覺,安靜質樸,底蘊優雅,古老與現代兼容並蓄,時間彷彿流逝得特別慢,可以用這輩子最從容的步調來感受它。舒國治在《門外漢的京都》裡如此形容:「可不可以只是以這些佳美寺院肅靜神社為我身背的屏風,以這些春天的櫻花秋天的紅葉作為我無盡的想像。一處處地庭園賞,只是淡淡地點綴一下,卻花較多的時光坐著,放鬆腰腿,品嘗咖啡,休養身心,談天說地,聊聊天,而它的古都、它的美、它的幽清潔淨,我全沾染享受擁有了。」將這些文字代入玫瑰的旅程中,竟覺得相得益彰無一點違和,亦更添得幾分閒適。

 

同本書裡有另一描述也很適合玫瑰,「日本少女,寂寞的代名詞。她走路像是走向她永遠不知的所在。她沒有地方要去,而她一直在走。她旳嘴巴看來沒有語言的,她用她的髮型與花極長時間化出的妝廝守在一起。她沒有話語。」只消把日本少女替換成法國淑女,一樣不顯衝突。京都一行,玫瑰從起初的茫然找到了歸屬,感受到愛,掙脫了心靈的禁錮,獲得心靈的自由。該慶幸的是,她的這一趟,於人生而言,價值連城。

 

*感謝商周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 的頭像
    Irene

    月光魚悅讀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