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些不如我的期待,當初也是看了<青春愛讀書>討論,覺得有點意思,又恰巧讀冊二手書僅有這一本近全新,是以產生了見獵心喜,要搶要快的心理。
覺得不如期待的原因,倒不是內容不好,而是對別人的百物沒什麼共感吧,所以讀著覺得有些乏味。換個角度想,他人的感情百物與自己無關,覺得無聊也在情理之中。即使再相似的物品,代表的意義及蘊含的情感也是同工異曲,言人人殊,之於各人都是獨一無二。
在<小石的勞作>這篇,結尾的那段話語頗有同感──臉書時代,對於我們原本未必知道可以說些什麼的人,我們至少可以按讚。對於我們本應該說得比「讚」更多話的人,「讚」有時也讓我們不自覺地少說了。有時還真要想想,是不是對該多說些話的人,說得太少了。
在讀這本書時,總會情不自禁地追溯著從小至今的人生裡,自己的感情百物有哪些?想著想著,也只想出幾樣東西來,有幼兒園的聖誕節鈴鐺、難堪的紅龜粿、被冷落的枇杷膏、告白錄音帶、人生中的第一束花、粉紅玩偶豬、英語老師的送的書、畢旅的格子襯衫、訂閱英文雜誌當聖誕禮物、孩子的臍帶、遺失的金飾等這些「物已不存」的物件。還在身邊的又帶有特殊情感或故事的物品,或有形或無形,應該也沒幾樣。雖然如此,我亦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裡,都有自己的感情百物。
看著別人的感情百物,從而聯想自己的感情百物,是我覺得在閱讀這本書時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如果能編纂一本自己的感情百物,有事無事翻閱回憶,想來也是件浪漫的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