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洛‧蓋聶 (Harold Gagné)、莫妮卡‧拉屏 (Monique Lépine)
譯者:羅倩宜
出版社:智富出版
出版日期:2010/11/25


「殺人兇手的母親,從此之後被兒子十四條人命的罪行給綁架,成為罪惡感的俘虜;隨後相依為命的女兒也走上自殺一途。那種無可比擬的心碎和悲痛,讓人生所有的磨難都顯得輕微!在沉默十九年後,她決定公開自己從槍殺案後能存活至今的心靈苦旅。」


以上摘自書封上的短短一段文字,其實差不多已經將故事背景交待完全。然當事者心裡傷與慟的程度,絕非我們所能想像或感受得完全,畢竟我們只是局外人。

一九八九年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發生全球首樁駭人聽聞的校園屠殺事件,一名二十五歲男子持槍闖入校園瘋狂掃射,造成多人受傷,奪走十四條無辜人命後舉槍自戕。莫妮卡‧拉屏在開車途中聽廣播得知這個消息,趕往教堂想替兇手母親祈禱,心疼兇手母親如何能承受這樣的晴天霹靂,卻不知自己就是那位可憐的母親。在得知犯下滔天大罪的兇手居然是她的馬克時,莫妮卡的世界瞬間崩毀。

死者何辜,生者何堪?當大家都把同情及關懷給了被害的一方時,有多少人能寬大為懷,用同理心來關切同樣受到傷害的加害者家屬?平心而論,在閱讀《活著》之前,我未曾想過這個問題。倘若願意換個角度來看,面對這樣的不堪,後者的沉痛不會少於前者,雖然立場不同,但同樣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莫妮卡:「羞恥、罪惡、悲痛已經徹底把我擊垮,我唯一的念頭是倒頭再睡,永遠不要醒過來。」

為什麼十月懷胎出來的兒子會做出如此冷血殘暴的惡行?莫妮卡反覆自問。在事發後,經過幾年的自我封閉,經過幾年的惡夢連連,經過幾年的情緒沉澱,經過幾雙溫暖之手的支持,經過宗教社團的慰藉,莫妮卡終於能鼓起勇氣走出人群,並努力重新了解馬克,探究他屠殺行為背後的動機。

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莫大的負面影響。不健全的家庭環境使馬克的人格發展嚴重違常──極端反社會、反女性主義。人生遭遇的不順遂,人皆負我的滿心憤恨,處世態度的消極怪誕,種種不良因素日積月累的堆疊,終於傾覆,悲劇於焉發生。此一結論看來尋常,但馬克的犯罪心理細節其實很值得探討。

「死亡,帶走了一切,留給活著的人,不是求生就是求死的唯一一條路……」就一個冷眼旁觀的讀者來看,同是歷人世難堪之境,身為加害者家屬,莫妮卡所承受的苦比起被害者家屬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選擇活路,對莫妮卡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氣。不信?讀過《活著》即能明瞭一二。

走出創痛的莫妮卡,以自身經歷幫助了不少同是彷徨無助的母親。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能感受到人間其實充滿著愛;活著,就會發現自己也有散播愛的能力。與大家共勉之。

【READ, or DIE:不讀會死毒舌俱樂部】『活著』智富出版˙博客來嗜讀本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