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外國文學 (2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故事以一位父親帶著年僅八歲的女兒,展開一路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的逃亡作為開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為什麼要逃?那輛有如陰魂般在他們後頭緊追不捨的綠色車子是什麼來頭?「推力」又是什麼玩意兒?連串疑問鋪天蓋地襲來,使人一方面難以招架,卻又急於想知道事件的前因後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016841158.jpg

 

《烏托邦大道》故事背景設定於1960年代的英國。六十年代是藍調、爵士樂、搖滾樂大肆崛起的黃金歲月,迷幻搖滾更是這時期最重要的音樂流派,也許你和我一樣,對這年代的音樂沒有一點研究或瞭解,但想必耳聞過披頭四這支重磅級英國搖滾樂團。《烏托邦大道》是描述一支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大放異彩的樂團故事,不只是樂團本身的歷程,也包括了成員們各自的人生景況以及那年代的流行元素與風土民情。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這本書的前半部讓人心中有惑:說好的《姊妹》呢?閱讀至第二部分,才正式進入姊與妹的故事,這部分可說是全書重頭戲的起始,故事氛圍也從這裡逐漸由死氣沉沉轉變成駭然驚悚。不過,在此之前,要先從馬蒂妲的失戀說起......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s.jpg

 

一般十四、五歲的女孩兒都在煩惱什麼呢?這差不多是讀七八年級的年紀吧,多是煩惱課業、煩惱外貌等青春少年事,對於戀愛還懵懂青澀,總之,一般來說,少有什麼大煩惱。可住在奈及利亞伊卡提村、才即將邁入十五歲的阿度妮不同,在她的村子裡,如果沒有上學,一滿十五歲就要被嫁掉,其他女孩或許都很期待嫁作人婦的那天,為丈夫生孩子,又可以改善家裡的貧窮,脫離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可阿度妮不!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這是本一翻開就讓人一頭栽進,且無法自拔的精彩小說。雖然在閱讀過程的前半,就能根據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把真相揣度個八九不離十,可即便如此,故事內容依舊使人著迷,你不會因為自己推理方向應該是正確的而失去繼續閱讀的興致,做出直接跳轉結局的動作,反而會想跟隨作者安排的步調,透析每個重點人物的心理。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2).jpg

 

尋常中的不尋常,不尋常中的弔詭,弔詭帶來的不安,不安中隱藏的驚怕,可驚怕之餘,卻偶有溫馨。多層次的情緒堆疊,讓人對這本書,欲罷不能。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讀:《破鏡謎蹤》

 

當翻開《破鏡謎蹤》時,我就知道自己對它一見鍾情了。

 

書名與故事內容有很直接的關聯──每一個案發現場的鏡子都有破碎,明顯是有人故意為之,凶手蹤跡極為隱祕,犯案不留痕,除了破鏡,似乎在向世界宣告著什麼。不管是破鏡謎題還是凶手迷蹤,都讓人急於想知道後續發展,值得歡喜的是,故事節奏緊湊,沒有累贅的鋪陳,雖吊人胃口,分寸時機皆拿捏得恰到好處。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我在2016年讀過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短篇小說《生活是頭安靜的獸》,當時對她寫作的手法,印象頗為深刻,她擅於從生活小事裡的片片段段來描繪人心幽微的這一點,也讓人特別有感觸,甚至覺得時不時便戳中自己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惡魔小心思。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001.jpg

 

我們都知道茱迪‧皮考特擅於書寫有關道德爭議的故事,《門廊上的嬰兒鞋》、《姊姊的守護者》、《換心》、《事發的19分鐘》等,縱使讀後總是讓人思索良多,可內容多半也都趨於沉重不輕鬆,但是!在這麼一片充滿悲涼色調的書籍中,《愛情躍然紙上》出現了──茱迪‧皮考特首度跨足青少年愛情,與女兒撒曼莎‧凡里爾共同執筆,創造出來的奇幻浪漫故事,揮別過往黑沉沉又顯得鬱悶的題材,予人新奇清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很、輕、盈。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緋紅天空之下_立體書封.jpg

 

關於戰爭,總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寫。


不管是真實回憶錄、完全虛構的故事,或是經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非虛構小說,這些或追溯被忽略、遺忘的歷史,或描述殘忍迫害屠殺無辜百姓的暴行,抑或亂世之下的兒女情長等種種以戰亂為背景的故事,總是緊揪著人心,在讀著這類故事時,我總是企圖從中找到一絲溫暖或光明,來證明人性並沒有純然的黑,縱使角色是「壞」的那一方,其內心深處也有柔軟良善的一隅。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事評論_立體書封.jpg

 

在這個所謂的後疫情時代,與「罩」共存已是常態,像我這般出門臉上若無罩便彷若沒穿鞋就出門那般不自在的乖寶寶,出門忘記載(帶)口罩這件事絕無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縱使再怎麼金魚腦,也總不可能沒穿鞋就走出家門,所以實在無法理解為了不載口罩而動嘴罵人動手打人甚至發狂殺人的荒唐行為。在這個受病毒肆虐的年代,口罩絕絕對對是居家旅行上班上學的必備好物。我給口罩五顆星。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10).jpg

 

我很喜歡閱讀旅遊文學,透過別人眼中看遍世界風景,跟著體會旅程中的人文風情,品味旅途中的旅者心情,將想像力外掛開至最大,暢遊其中。在還沒開始讀這本書之前,我就知道自己會喜歡上它。

 

單車環遊世界,在我看來是非常非常迷人的點子,也有種羅曼蒂克的感覺,是的,就是浪漫,有顆浪漫的心,方得以浪跡天涯。我深知自己這輩子不可能有這般多采多滋的歷程,別說環球,連環台一周都有困難,無法行萬里路,所以,藉著觀看別人走過的足跡來做想像體驗,也是另類的精神滿足了。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構》-立封(含書腰).jpg

 

The institute,研究所。中文書名翻成機構。機構沒有其他名字,就只是機構,一聽就覺得不是什麼正派的地方──感覺冷冰冰的,充斥著不可告人的祕密,是進行邪惡陰謀的實驗室。常言道,鬼不可怕,人才可怕。這句話也在這本書裡獲得有力的印證。

 

這故事裡有密室逃脫、人體實驗、警匪混戰,是電影及小說中不算少見的題材組合,這款組合往往結合了科幻冒險與懸疑動作元素,再加以融合為單一且完整又強大的作品,這麼說或許有些模糊,若想像成披薩,相信不用多做解釋,腦海裡便能自成畫面。你,有畫面了嗎?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1).jpg

 

西元一九一七年,一群芳華正茂的女孩們,受僱於美國鐳企業,她們的工作是替手錶錶面的數字及指針塗上鐳粉,塗上鐳粉的錶會發亮,在夜晚及暗處可以清楚辨識時間。這些鐳女郎的薪資比當時的一般水準高出兩三倍,她們以自己的工作為榮為傲,她們熱愛這份走路有風的工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這是個以真實事件為背景構築而成的故事。從沒想過,原來詞典中的文字是這樣集結來的,實在很有意思。厚達逾六百頁的磚頭書,頁頁引人入勝,沒有一頁不覺得精采,沒有一頁讓人捨得囫圇吞棗草草翻過,這本一本必須、也值得細細品味的絕妙之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7).jpg

 

上一集主要陳述作者在父親逝世後回憶與父親之間的相處糾葛,這集主要分享與情人之間的種種。仍是半自傳半小說的敘事形式,以同樣的呢喃碎語口吻,將自己的人生歷練和個人心事,娓娓道來。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6).jpg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人們都說母愛是天性,人們都認為生了孩子自然會懂得如何當個母親是女人與俱來的能力,生了孩子母愛就會自然而然地爆棚。如果不幸是上述的例外,那麼必然會成為社會上千夫所指的罪人,活在有色不善的眼光之下。世人賦予在母愛上的期待、對母職的標準,以及加諸在母親角色的壓力是否太高?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無須自以為是的置喙,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真有確實瞭解背後的情況再做評斷才顯得公道。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c_1620301467_56097_1.jpg

 

「不要相信你聽到的任何事情。每個人都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不代表那就是真的。」也就是這段文字,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無時不享受著懷疑的樂趣。誰是正派,誰是反派,誰說的是實話,誰說的是謊言,耳朵聽到的不一定為真,眼見的也未必能為憑,也因為如此,故事裡的各種告白,無處不叫人生疑。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又是個精彩絕倫高潮無冷場,驚悚駭人最高點,極適合拍成電影的一部小說。故事開場便牢牢吸住讀者之眼,捨不得半途釋卷,幾乎是一口氣讀完。

 

過去的滅門懸案與現在進行式的連續殺人案件,有何關聯?重案組警探蘇林與被貶職回重案組的赫斯不齊心的聯手調查,能否把案情查個水落石出,以保護下一個可能的受害者並還死者以真相?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尤安.巴爾貝羅作夢也沒想過自己會有坐黑獄的一天,被強加扣上的罪名還是一致公認是罪大惡極之冠的戀童癖,要知道,這麼嚴重的莫須有指控,想必也是惡意要把人往死裡扔,若不設法逃出黑牢,人生應該也就到頭了。必須得逃,除了逃,還是逃,別無它法。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逃亡之路悄悄展開......。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