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16841158.jpg

 

《烏托邦大道》故事背景設定於1960年代的英國。六十年代是藍調、爵士樂、搖滾樂大肆崛起的黃金歲月,迷幻搖滾更是這時期最重要的音樂流派,也許你和我一樣,對這年代的音樂沒有一點研究或瞭解,但想必耳聞過披頭四這支重磅級英國搖滾樂團。《烏托邦大道》是描述一支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大放異彩的樂團故事,不只是樂團本身的歷程,也包括了成員們各自的人生景況以及那年代的流行元素與風土民情。

 

書名亦即故事裡的主角樂團名稱,故事章節的排序方式也很有創意,以卡式錄音帶A面B面的方式來呈現,主標題是烏托邦大道出過的三張專輯名字,曲目則是團員自己──或迪恩、或艾芙、或雅思培──創作的音樂。每一首歌代表著一段人生經歷,是譜寫出當下的心情寫照,乃至過往回憶的刻劃。

 

貝斯手迪恩莫斯是個被大衰神附身的悲慘男孩。故事開頭便是由迪恩倒楣的一天轟烈登場,戲劇化的摔跤畫面以每秒九百六十格,比正常播放速度慢三十二倍的超慢動作模式在我腦海中上演著,想像迪恩臉部表情的細緻變化及周遭物件或有移動卻猶如靜止般,這影像莫名的搞笑,很有電影既視感。吉他手雅思培,患有思覺失調症,腦子裡的「扣─扣」聲,老是出現干擾他的理智,使他時常掙扎在現實與幻想之中。在我感覺,他是所有成員裡最有,或說唯一有,藝術家體質的一位。

 

鍵盤手艾芙,與前男友組成民謠樂團,因分手而解散,被里馮法朗克蘭延攬加入團隊,一心想在男人獨尊稱霸的搖滾世界立足。在女性主義復興,女權意識捲土重來的六十年代,艾芙的女性角色所面對的社會壓力,蘊含了值得探究的歷史意義。相較於烏托邦大道另外三位成員,鼓手葛夫倒是比較沒有出乎尋常的故事,是裡頭最為「正常」的腳色。

 

在《烏托邦大道》,我們看到了混沌的迷幻時代中失序的人生日常,動盪不安的世界局勢中力爭出頭天的勵志奮鬥,家庭關係互動與修復的親密課題,人際工作的迷茫與溝通。它不僅是個音樂故事,也是個時代故事。虛構情節中串入真實的時空結構,這些人,那些事;這些事,那些人,譜出劃時代的人生共鳴。

 

*感謝商周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 的頭像
    Irene

    月光魚悅讀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