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驚悚故事,字裡行間也有微微悚然詭譎的氛圍在流竄著,可讀來卻不駭人,反而有絲奇異的暖流沿著流動的血液,圍繞在想要被撫慰的心房周圍。莫非這就是所謂的「暖驚悚」予人的感受?就好像那種,入口極酸,待那股酸勁過去,就變甜了的糖果,那糖是被酸味包裹著的甜蜜,而這書是披著驚悚的溫暖。
明明是驚悚故事,字裡行間也有微微悚然詭譎的氛圍在流竄著,可讀來卻不駭人,反而有絲奇異的暖流沿著流動的血液,圍繞在想要被撫慰的心房周圍。莫非這就是所謂的「暖驚悚」予人的感受?就好像那種,入口極酸,待那股酸勁過去,就變甜了的糖果,那糖是被酸味包裹著的甜蜜,而這書是披著驚悚的溫暖。
許多小說喜歡借助男性的那話兒做為象徵來表達抽象的概念與情感,這本書是其一。故事以1960─1980年間發生的真實事件為背景,藉由男根意象導引出一個又一個關於升斗小民在面臨政治流變、社會動盪,那有點荒唐、很多忐忑的情懷,以及身不由主的難堪處境。
初時見到這本書時,心想內容應該很接地氣,有親和感,甚至會有些共鳴或是懷想,實際讀過後,確實也如此,雖未必有類似的經歷、未必吃過相同的東西、未必去過相同的地方,但有些許心境是與之產生呼應的。
這裡所指的故宮,不是博物院,而是清代宮廷。故宮宴講述了皇家常食用或逢年過節會吃的餐點,細說宮廷上菜的規矩,匯集了宮廷餐桌上的美食回憶及軼事,能僅以二百八十八頁篇幅見識紫禁城六百年的飲食文化,不可不謂也是種閱讀幸事。
不同於聖誕老人與筆友是真正的書信往返,《嫁衣》的信箋是一張夾在二手婚紗裡的藍色便箋,誰能預測到一張便箋竟促成了兩個受了情傷的人相遇,他們是該豎起尖刺、自我防衛;還是相互療傷、成為彼此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