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紅茶玫瑰》和《藍,或另一種藍》之後,《自轉公轉》是我讀過的第三本山本文緒,很可惜,這竟是她的遺作。山本文緒的文字有直透人心深處的魅力,我們總是能從這些故事中的日常小片段裡,直擊到自己的人生縮影或者是找到心聲共鳴。
繼《紅茶玫瑰》和《藍,或另一種藍》之後,《自轉公轉》是我讀過的第三本山本文緒,很可惜,這竟是她的遺作。山本文緒的文字有直透人心深處的魅力,我們總是能從這些故事中的日常小片段裡,直擊到自己的人生縮影或者是找到心聲共鳴。
關於罪與罰的辯證,就有如雞生蛋蛋生雞的哲學問題那樣,幾乎無正解,依據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場,可以有多種論點,沒有一定的誰是誰非。讀著東野圭吾的新作《天鵝與蝙蝠》時,除了對真相的望眼欲穿之外,故事也不時引領人進入罪與罰的思辨之中。威廉哈本評論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沒有任何人有罪,但罪卻加諸在每個人身上。」將這句話代入本書中,顯得無比深刻,令人感到一股惡寒。
當翻開《破鏡謎蹤》時,我就知道自己對它一見鍾情了。
書名與故事內容有很直接的關聯──每一個案發現場的鏡子都有破碎,明顯是有人故意為之,凶手蹤跡極為隱祕,犯案不留痕,除了破鏡,似乎在向世界宣告著什麼。不管是破鏡謎題還是凶手迷蹤,都讓人急於想知道後續發展,值得歡喜的是,故事節奏緊湊,沒有累贅的鋪陳,雖吊人胃口,分寸時機皆拿捏得恰到好處。
我在2016年讀過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的短篇小說《生活是頭安靜的獸》,當時對她寫作的手法,印象頗為深刻,她擅於從生活小事裡的片片段段來描繪人心幽微的這一點,也讓人特別有感觸,甚至覺得時不時便戳中自己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惡魔小心思。
熱門連載,故事未竟,便突然斷更,一直是網路武俠小說愛好者心中遺憾的《武林舊事》回來了,這當中經過的時間之久,令人覺得唯有經得起時間淬鍊的好故事方能這般氣勢磅礡強勢回歸,讀之,果然驚艷。
我們都知道茱迪‧皮考特擅於書寫有關道德爭議的故事,《門廊上的嬰兒鞋》、《姊姊的守護者》、《換心》、《事發的19分鐘》等,縱使讀後總是讓人思索良多,可內容多半也都趨於沉重不輕鬆,但是!在這麼一片充滿悲涼色調的書籍中,《愛情躍然紙上》出現了──茱迪‧皮考特首度跨足青少年愛情,與女兒撒曼莎‧凡里爾共同執筆,創造出來的奇幻浪漫故事,揮別過往黑沉沉又顯得鬱悶的題材,予人新奇清新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很、輕、盈。
關於戰爭,總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寫。
不管是真實回憶錄、完全虛構的故事,或是經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非虛構小說,這些或追溯被忽略、遺忘的歷史,或描述殘忍迫害屠殺無辜百姓的暴行,抑或亂世之下的兒女情長等種種以戰亂為背景的故事,總是緊揪著人心,在讀著這類故事時,我總是企圖從中找到一絲溫暖或光明,來證明人性並沒有純然的黑,縱使角色是「壞」的那一方,其內心深處也有柔軟良善的一隅。
在這個所謂的後疫情時代,與「罩」共存已是常態,像我這般出門臉上若無罩便彷若沒穿鞋就出門那般不自在的乖寶寶,出門忘記載(帶)口罩這件事絕無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縱使再怎麼金魚腦,也總不可能沒穿鞋就走出家門,所以實在無法理解為了不載口罩而動嘴罵人動手打人甚至發狂殺人的荒唐行為。在這個受病毒肆虐的年代,口罩絕絕對對是居家旅行上班上學的必備好物。我給口罩五顆星。
你是否曾經有過想去主動探索自己父母一輩成長過往的念頭,以及回溯自己從孩提至長大成人的歷程裡與雙親之間的相處互動,想藉由此來梳理、改善親子關係,瞭解、理解、諒解,或是更親近對方,鞏固感情紐帶以加深彼此的連結?
《長橋》採用圖文書方式,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以分娩過程作為起點,也同樣以新生的生命作為回憶告終的句點,記錄下專屬於自己家族的記憶。圖畫暖色調,淺淺的粉橘色給人一種被溫暖的光源給圍繞住的溫馨感。畫風則朦朦朧朧的,想要看清楚是什麼,卻不清晰可辨,或許這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內心反射──對於懵懂的過去與不可知的未來,感到茫然同徬徨,但同時,橘色,如同陽光的顏色,也象徵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