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橋_平面書封.jpg

 

你是否曾經有過想去主動探索自己父母一輩成長過往的念頭,以及回溯自己從孩提至長大成人的歷程裡與雙親之間的相處互動,想藉由此來梳理、改善親子關係,瞭解、理解、諒解,或是更親近對方,鞏固感情紐帶以加深彼此的連結?

 

《長橋》採用圖文書方式,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以分娩過程作為起點,也同樣以新生的生命作為回憶告終的句點,記錄下專屬於自己家族的記憶。圖畫暖色調,淺淺的粉橘色給人一種被溫暖的光源給圍繞住的溫馨感。畫風則朦朦朧朧的,想要看清楚是什麼,卻不清晰可辨,或許這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內心反射──對於懵懂的過去與不可知的未來,感到茫然同徬徨,但同時,橘色,如同陽光的顏色,也象徵著……希望。

 

是什麼契機讓作者想要追尋家族往事?書裡表示得很清楚:升格為人母。「家庭」在心中的定義,從參與(出生便是一個家庭的一分子)升級為創造(親手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加上身分的轉變(成為一名母親),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母親,於是想追尋家族記憶的念頭排山倒海而來,逐漸成就了這本書的誔生。

 

} 貼近父母是什麼意思?我不清楚,但我能體認「貼近」的反義詞,而如今我也領悟到「貼近」和「親近」不是同一件事。~

 

} 在我心中,他們也永遠是個象徵──象徵一道鴻溝的兩側,充滿著意義和憎怨。~

 

} 我想,如果我能搭建一座橋,連結過去和現在⋯⋯,如果我能將越南視為確實存在的地方,而非失土的象徵⋯⋯,必定也能將父母視為確實存的兩個人,並學著如何愛他們更深。也許就能填補父母和我之間的缺憾。~

 

}『我愛妳』這句話始終卡在她的喉嚨裡。我想,我也講不出『我愛妳』~

 

}我們住得如此近,彼此卻像遠在天邊。~

 

很少有一個家庭是從沒有過衝突、矛盾、爭執,甚或鬧革命的。尤其東方人,尤其老一輩,思想及教育理念偏保守及權威式,更容易與下一代產生代溝,若只硬碰硬,只會讓代溝變成難以跨越的鴻溝,造成兩敗俱傷。作者在書中提及的家庭革命,並不罕見,只是,對一個家庭而言,傷害力還是極大,失血過多,補血不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齟齬似乎也漸漸能平平淡淡地笑笑帶過了──家人沒有永世的仇。

 

在探討父母親往事背景的過程,作者方知原來自己的家族經歷過戰火的蹂躪,且留下一件又一件無以名狀的慘痛事蹟,那些傷、那些痛,有如一道道綿長的陰影,無形地籠罩在生活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影響著家裡的每一成員,每一線牽絆,只是沒有一個人跳出來打破那道厚厚的陰影牆,表面看似正常家庭毫無破綻,其實彼此間猶如最熟悉的陌生人般,心的距離,有待被拉近。而把塵封心底避而不談的回憶拉出來,正視它、暢談它,或許是個製造愛的連線的好辦法。

 

逃亡至美國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身為異域中的移民,處境尷尬且困頓。階級差異、身分認同、族裔屬性、文化歸屬、東與西的比較……,要在這些難題之下找出生存的縫隙,證實自我存在價值,大大不易。} 不是所有人都樂見我們的存在。也因此,家成了挫折感的圈養欄,躲了一群趕不走的妖魔鬼怪—─在素有全美最佳城市之的聖地亞哥──它們無處可去。~ 這段話極為驚悚地呈現出身為移民的艱困無力。

 

} 我打著盹,線道裡的車燈被我想像成兩條河—一條上天堂⋯⋯而我們這條則流向地獄。睡夢中的我,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感到惶恐。~

 

} 我的世界雖然不大,但我有時能夢見自己在裡頭來去自如。這曾是我最愛的夢。~

 

上頭這兩段文字,把對「歸屬感」的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對外:失去根的移民,彷彿漂泊的浮萍,何處是我家;對內:該是把顯得有些離散的親人感情線凝聚起來的時候了。首先,就從挖掘往事做起……

 

《長橋》我看了兩遍,由於是圖文書,第一遍有些草率看過,第二遍則覺「圖簡言深」,是一部情感滿滿之作,美麗而生動,還有……溫柔──身為人母後自然散發的母性溫柔。也正是這份溫柔,填充了過去難以言述的種種缺憾,並將與此刻及未來的幸福希望一起緊緊牽繫著。

 

*感謝尖端出版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