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班,無處安放》為《第五個孩子》之續集,講述主角成年後的故事,由於尚未拜讀過前作,本著想多了解故事前因和背景及主角性格的好奇心,於是手刀上網訂講一本,再一鼓作氣把前後集看個過癮。第一次正式閱讀諾貝爾奬得主多麗絲‧萊辛的作品便是其經典之作,果然一見鍾情了。

 

班‧洛瓦是一個畸零人。畸零人,是不被社會接納的人。所謂海納百川,若套用在人類社會上無疑是天方夜譚,人心難似大海那般浩瀚無垠,求同存異的仁厚,大度容人的雅量,顯然也不是那麼容易執行,否則,浮世又怎會有畸零人?若是那人在眾多異樣的世俗眼光裡稱不上是「人」,是「怪物」,更是會不被待見於陽光之下。

 

班就是這麼一個特異的存在。一個不被預期也不備受期待,在母胎裡即讓母親吃足苦頭,一出生就讓整個家庭逐步分崩離析的「洛瓦家第五個孩子」、一個天生邪惡且令大人小孩都心生恐懼的「小怪物」。然而,也正是這所謂的「惡」令人感到揪心,也讓人深思起我們與惡的距離,以及究竟何謂真正的惡?

 

可想而知,長大成人後的班,其境遇絕對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班雖然與眾不同,但跟所謂的「正常人」相比,班的心靈才是最純美的。看過故事,會知道班的心思其實再單純天真不過,心無城府,不懂算計他人,若說他性本惡,對他並不公平,罕見的返祖現象使他異於常人,我們可以說班是文明時代的一個意外,但絕不是惡魔的投胎。若說整本書裡誰才是撒旦,我想,只要看過書,人人心中都會有一把公平的尺吧!

 

曾經拜讀過一篇關於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這本書的導讀,其標題使我印象頗為深刻──文學形式如何造就最深刻的社會批判?在《第五個孩子》及《班,無處安放》這兩本書裡,也可以徹底感受到這十五個字的威力。最深刻的批判無需用犀利激憤的文字來表達,只消一個精彩的故事,足矣!

 

這本書裡,蓄滿種種情緒,猶如一波波浪潮,把讀者的心漲得滿滿的,唯獨沒有喜樂,縱使有,也是別人給的海市蜃樓,看著這樣的班,感到心疼的同時,也對滿口正義謊言的偽善之徒以及科學家假科學研究名義幹盡許多喪盡天良的事感到噁心不已。

 

班的心願其實很小很小,他無非是想要找尋被認同的感受,想要脫離孤獨,畢竟從在母胎裡,就注定了他孑然一身的宿命。在他的人生過客裡,也不乏真心待他的人,只是這世上有太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事,跟命運博鬥,人的力量似乎還是太渺小,只有望天興嘆的份。結局感傷,但或許也是最好的安排,現實不過如此!

 

*感謝寶瓶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