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凱瑟琳‧厄斯金(Kathryn Erskine)
出版社:小天下
出版日期:2011/10/25
*感謝小天下給予試讀機會
作者在自序裡,明白闡述創作這本書的用心所在,藉著故事裡小小主人翁的特殊及遭遇來深刻探討走出創傷的課題。行文簡單卻細膩,無刻意矯飾之字句,字裡行間盡是溫情,閱讀間,有淡淡的不捨;閱讀畢,有濃濃的溫馨。
凱特林,一個患有亞斯伯格症(即自閉症)的十一歲小女孩,是故事的主述者,她用最單純直覺的眼光及想法及執著,一心一意想找出關鍵的closure,好幫助爸爸重拾笑容。自從他們意外失去戴文後,爸爸鎮日愁著一張臉,戴文的房間成了禁區,爸爸與戴文為了童子軍升等合力打造的櫃子,還來不及完成,用一塊大灰布蓋著擱在角落,是看不得也碰不得的哀傷象徵。
輔導老師布魯克一角塑造得很溫暖。她以無限大的耐心愛心包容心,用鼓勵的方式一步步引導凱特林走出心中非黑即白的小世界,她開始會主動問候他人,主動對他人表達關心,有報告指出要自閉症孩童理解人的情緒比了解語言還困難,或許他們表達的方式及用字不甚妥當,但「願意主動」已是他們邁出自己小小封閉世界的一大步,適時給予正面評價,於進步有莫大助益。如果沒有布魯克老師,相信凱特林仍關在她的黑白世界裡畫著沒有色彩的圖畫。
凱特林在尋找closure的過程,認識了同是槍擊事件受害家屬的小小孩麥克,在麥克身上,她頭一次體會到來自相仿年齡層釋出的善意,布魯克老師一直希望她能試著交朋友,看來交朋友這件事也沒那麼壞嘛!我個人很喜歡凱特林與麥克之間的互動,純真的童言童語,令人會心一笑,對他們的懂事,有點莫名的心疼!
除了釀成悲劇毫無悔意的病態冷血槍手,這本書裡沒有壞人。即使是冷血槍手的堂弟──頑劣的賈許,也不過只是另外一名在這事件中需要被關愛與輔導的受害孩童,自然也不忍心對他的惡作劇苛責太多。麥克就像是故事裡的小天使,帶給凱特林難能可貴的友情,也影響了賈許的做人處世,我喜歡麥克,甚至比喜歡主角凱特林多一些些。
原文書名為《MOCKINGBIRD》(仿聲鳥),作者在書裡多次引用電影《殺死一隻仿聲鳥》(即梅岡城的故事)及《小鹿班比》。或許前者及原書名是在暗自遣責傷害善良無辜人命的槍手及表達不要遷怒無辜的公平正義立場(兇手是賈許的親戚);後者則或許是因為麥克擁有與小鹿班比同樣澄澈天真的眼睛,麥克與小鹿班比的媽媽同樣死於槍傷,因而激發出凱特林的同理心,也是奠定凱特林交了她生平第一個朋友的基石。
故事很簡單,但反應出來的值得大眾探討的話題很多,例如:為何校園槍擊事件層出不窮、創傷心理的調適、自閉症孩童的指導等等。如果暫且不想思考那麼多也沒關係,就單純領會故事裡的溫情就好,幫忙凱特林找出能撫平傷痛的closure,相信我,結局真的讓人十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