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4adc8c5876.jpg

我人生中閱讀的第一本中村文則的書是《掏摸》,寫這篇感想前,先翻出《掏摸》的心得來回顧這自己形容為是極惡極黯的小說。其中有段文字這麼寫道:「最惡劣的事情,莫過於操縱他人的人生,比起毆打、殺害、搶劫,更加純粹深邃的黑色惡意。利用「善念」來膨脹自己的惡,為萬惡之首──惡貫滿盈。」這頂黑色大帽若扣在《教團X》(台灣東販出版),似乎也不會太超過,X教團也是黑到骨髓裡了!


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我覺得這個形容貼切得有點恐怖,若是邪魔歪道的死忠信徒豈不是完蛋?書裡的X教團,與其說是宗教組織,但表面上的屬性比較像是性愛療癒社團,在大量極為露骨的情色描寫之中,或許也反映出人物隱晦曲折的內心,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放浪形骸,來釋放潛意識裡的所有壓抑以獲得救贖吧!當然了,邪魔歪道跟教化、匡正人心絕對是沾不上邊,洗腦與操縱才是真實目的。然而,X教團的教主志不在此,他另有圖謀,當真相揭露時,也將會是信徒們信仰崩潰之時,原來自始至終他們都是一顆註定被自己崇拜的教主大人利用完就拋棄的棋子,情何以堪,即使那是邪教......

《教團X》不是通俗的邪教騙財騙色犯罪小說,也不是單純關於失蹤、謀殺的故事。一如《掏摸》不是簡單的扒手故事,背後有更深的隱喻那般,《教團X本身的存在和所作所為,真正的意圖並非一眼就能看穿,即使隨著故事越來越深入,真相越來越明顯,讀者心裡大抵有個譜,啊,就是藉宗教之名行恐攻之實嘛,但作者道高一尺,完全顛覆讀者自以為是對的想法,什麼?結果居然是這樣......。這樣是哪樣?說出來就爆雷了!

「我們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觀眾,有著觀看自己故事的意識。」書裡的這行文字看了很有感覺。而事實上不就是如此嗎?每個人不都是這樣活著,看著一路走來的自己的人生還有別人的人生還有小說裡虛擬人物的虛擬人生。想想,《教團X》也可算是一部暢談人生的小說。非常喜歡尾聲的對話,讓讀者在讀完如此黑暗的故事後,得以看見一絲亮光,不會迷失在無垠的黑色之中ㄧㄧ就算路上有些泥濘,還是可以走。「那就一起走吧,一起走就不用擔心。」

*感謝台灣東販出版&戴編提供試讀機會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簡介】


實體的迷宮,文字的迷宮,心理的迷宮,
全都是為了隱藏內心中最脆弱的秘密……

迷宮,是失蹤小女孩瑪格達逃避霸凌的孤獨遊戲場、是失意女詩人卡娣雅兒時的秘密基地、也是馬汀自殺的弟弟的遺作的名字。「訴說故事,是為了保存秘密。
 

實體的迷宮,文字的迷宮,心理的迷宮,全都是為了隱藏內心中最脆弱的秘密……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2).jpg

【作品簡介】


「這裡是世上最幸福的地方,
但她,寧死也要逃離。」

這裡沒有犯罪,一切看起來井然有序,合乎法治,簡直是夢想中的幸福國度──但薇嘉從不這樣認為。

當第一道光落下,一聲尖叫劃破寧靜的天空,
薇嘉瞥見人影試圖闖進充滿嗜血魔獸的森林中,
在此之前,沒有人敢冒死違背嚴令進入禁地。
她萬萬沒想到那個人居然是自己的恩師昆汀!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簡介】


我摒住氣,靜靜地等待,

我不需要出手,獵物自動就會送上門來。

他們筆直地朝我走來,他們不知道,

我就蹲踞在路的盡頭,安靜地等待……

 


七篇故事,七個驚悚詭譎的怪奇幻夢。日本國寶級推理大師土屋隆夫匠心獨運,以「穴」作為故事的主角,呈現這個世間處處充滿無法預測的人生陷阱,而當有一天,我們不知不覺地深陷其中,將發現穴裡早已布滿了駭人的「牙」,準備將你我撕裂、吞噬……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簡介】

二○○二年二月,《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特約作家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獲知一則驚人消息─名為克里斯汀隆戈(Christian Longo)的年輕男子因殺害全家而遭致通緝,警方在墨西哥將他拘捕到案。然而他當時的化名正是─《紐約時代雜誌》作家麥可芬克爾。

翌日,《紐時》A-3版面刊登了更令人不安的新聞─來自編輯部的一則啟事,其內容解釋特約作家麥可芬克爾因為一篇研究報導造假而遭受革職。儘管如此,隆戈唯一願意接受訪問的對象即是麥可芬克爾,因此芬克爾動身前往奧勒岡林肯郡監獄,意圖挖掘真相。一段詭異又懸悚的關係就此展開─由專題報導轉變為心理鬥智,真相的本質既神秘、狡詐,兼及甚多咎由自取,謀殺、情愛與欺騙被交織為一場引人入勝之敘事。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簡介】

自稱海王國人魚公主的謎樣少女,帶著螃蟹弟弟闖入人類都市,為了找尋曾救她一命的男孩。如果她不在60天內找到,她將會化為泡沫而死。但是卻沒人相信她;不願意幫助她,因為少女怎麼看都像人類,最後少女只好流浪街頭……

 

另方面,一起「銀行搶案」目擊者之一的男作家,在與少女邂逅後,對少女莫名呵護,其原因究竟為何?而作家不斷接近之下,少女的真實身分逐漸曝光,卻意外揭開現代社會家庭失能、媒體浮誇噬血等各種脫序現象!

 

少女與搶案有何關係?她到底能不能找到男孩,平安回到海王國呢?在虛實交替的兩條故事線,以及錯落的時間軸下,隱藏著出人意料的真相!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jpg

為了這第三集,特地上網買了一、二集,然後一氣呵成讀完。真真覺得化學花園這書名,美中帶點詭異,內容令人悚然心驚。

故事背景設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地球生存環境被人類科技毀壞殆盡,人類為了延續後代,遂以基因改造的方式創造出完美的第一代,第二代卻因體內不明病毒導致男性壽命只到二十五歲,女性只到二十歲。科學家與醫生致力於人體研究及研發解藥,卻又是另一場人類浩劫,於是乎,人民分成兩派,一派是主張順應自然的自然派,一派則支持研發解藥以延長早逝世代的生命。由於第二代壽命短暫,女性在十二、十三歲即準備結婚懷孕生子是為常態。富豪之家的男性為延續後代,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也不足為奇。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1).jpg

【作品簡介】


從前有個熱愛數學的男孩名叫保羅。

他把每一天都用來算數、數數,思考有關數字的問題。

 

他不會自己綁鞋帶,也不知道該怎麼把奶油塗到麵包上──

有時候,這個世界真的不像是為一個整天只會想著數學的男孩而造的。

 

 

這個故事講的是保羅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式來融入世界:

 

他結交許多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並且成為全世界超級有名、受人愛戴的數學家。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介紹】


她可以拒絕自己的力量,但她無法拒絕命運。



約蘭曦・席伯恩以為自己只是個平凡的元素魔法族,

她不敢相信,自己能成功召喚閃電,復元了被毀的藥劑,

更不能想像人生竟因此天翻地覆:心愛的家園被毀、監護人被捕,
自己還得在國君的幫助下,一路逃亡至全然陌生的世界。

原來,約蘭曦是預言中的偉大魔法師,命中註定將打敗「大毒害」—
—魔法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獨裁者。

但是,在救出監護人、實現預言之前,

她得先想辦法在伊頓公學中扮演一名普通的男孩,

因為暗藏在校園中的特工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除掉她⋯⋯



在「大毒害」的獨裁統治下,杜明國的戴德斯大公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國君。


他自小遵照母親的預言,秘密籌備復仇大計,等待看見閃電、計畫啟動的那天到來。

然而,他沒有想到,預言中的主角會是個女孩,

更從未預料自己將犯下致命的錯誤——愛上只該是工具的她⋯⋯



《燃燒的天空》為元素三部曲的第一集,以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與平行存在的魔法世界為背景,講述一個充滿陰謀與冒險的成長故事,是一部既刺激又讓人難忘的奇幻小說。



【試讀心得】



若要說近期閱讀過的魔法小說中,哪一本故事令我讀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答案是《燃燒的天空》。首先,女主角約蘭曦因情勢所逼不得不女扮男裝混入男子學校當國君的同學,光是這個設定就讓人覺得關於學校生活的橋段很有戲,是整個故事裡讀來雖有緊張情緒堆疊但也相對是故事裡最輕鬆詼諧的部分。



魔法奇幻小說該有的要素《燃燒的天空》也都具備完善。璀璨奪目的魔法演出、一一如實應驗的預言、惡貫滿盈的終極大魔王、生來註定要消滅魔王的男孩或女孩,拯救世界非其莫屬。這些要素其實都很老哏,得從老哏裡玩出新創意,方能吸引讀者。《燃燒的天空 》裡的魔法騰跳、特工、坩鍋書就頗別出心裁,其中以坩鍋書最吸睛,它是故事裡最強的道具,兼具娛樂、訓練及隱藏版出入口功能,整個故事有了它的陪襯,增色不少。



故事裡有許多描寫細膩且深刻的內心戲。約蘭曦從起初抗拒參與戴德斯的復仇大計到心甘情願與戴德斯共同冒險犯難,這當中的心情轉折除了是因為越來越理解戴德斯的內心和處境,最關鍵的一點還是愛情的魔法種子在她的心底滋生萌芽了。作者把情竇初開的少年少女之間的曖昧火花寫得純情逗趣,巧妙地調和了緊張刺激的故事氛圍。



另外,戴德斯與審判官之間的暗潮洶湧也非常有看頭。尤其是戴德斯力抗吐真劑藥性的那段劇情之精采,光從文字敘述就能感受到他內心那場天人交戰打得有多麼艱辛,深刻到讓人感覺似乎進入眼簾裡的每個字句都因為戴德斯的身臨險境而頻頻顫抖著。這種爾虞我詐的內心爭鬥比鬥魔法更教人覺得心驚膽顫!



結尾很漂亮很完整,沒有耍欲知結果如何請待續集分解這種折磨人心的小心機,卻賦予了讀者下回的冒險該是如何精采萬分的期待。



*感謝蓋亞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書簡介】


一九八一年的那個夏日清晨,十五歲的少年站在沙丘上凝望著海浪中的十七歲少女,曬成蜜色的纖腰、翹臀、長腿……他看傻了眼,過了好一會兒才意識到,自己注視的其實是命案現場。



乳品店女兒露西年輕生命的隕落,奇異地吸引住海口小鎮上的一群少年。少年們憑著一股天真的正義感開始尋找兇手,露西在他們互相拼湊的記憶中越來越完美,他們所窺見的成人世界,卻越來越晦暗不明。隨著小鎮的氣氛在內憂外患下日益緊張,少年們從小聽慣的浪濤聲,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變成了鼓動情欲與血性的脈搏。



多年以後,當不再年少的他們仍掙扎著回頭,想穿過烈日、海霧和暴雨,看清自己當年的純真如何在一連串失控中亂葬,十五歲那年的漫長酷暑,彷彿從來不曾結束……



 【試讀心得】


當露西.阿舍被發現全身赤裸陳屍在海灘上,一向平靜的海口小鎮興起了波瀾,尤其吸引住鎮上的一群少年。這群少年與露西素日並無特殊交集也非交情匪淺的朋友,可少年們卻奇異地熱切關注著這樁命案。他們扮演起名偵探柯南,尋找任何與露西命案有關的蛛絲馬跡,訪談露西的友人、蒐集命案的相關報導,隨著資料越來越多,他們甚至找了一座倉庫,經過簡單整頓後做為資料收藏室,也權充討論命案進展的會議室與臨時休息室。



露西在少年們互相拼湊的記憶中越來越完美,露西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女神,純潔而美好,不可褻玩。當少年們尋線查出驚人的事實,女神完美無瑕的形象在他們心中大崩毀,他們憤慨難當,對於毀滅露西形象的那人即是殺害露西的兇手之想法堅定不移,幾人不約而同,齊心合力,執行了自以為是的私法正義,事後證明兇手另有其人。幸好他們沒變成殺人犯,否則故事就得改寫了。



少年們將青春期奉獻在露西命案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十年過去了,少年們步入中年,從結婚到離婚,露西懸案仍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經年累月蒐集而來的資料卷宗在倉庫無法使用後遂由幾人輪流保管。為何不再年輕的他們依然如此執著如此狂熱?是想捉住年少歲月的痕跡與青春的歲月的證明,還有那段血氣方剛的共同回憶吧?!



«夏日死亡記事»讀完有種淡淡的惆悵。惋惜著年輕生命的殞落,扼腕著該有的青春純真被抹殺,哀嘆著人生際遇的無常。青春的尾巴以露西命案為媒介隱形駐留在中年主角們的心中,或許這正是乏善可陳的中年人生中唯一能鼓動已不再澎湃的情欲和血性的翅膀。



至於兇手究竟是誰,故事結束前有看似曖昧卻極為明朗的交代。



*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