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楔子裡,描述一名女子要去參加學校社團酒會的情景,感覺再平常不過,就是一件普通的日常之事,比如:
星期天的秋葉原竟如此擁擠。周圍的行人幾乎緊貼著皮膚。此刻腋下早已滲滿了汗水。與其說是氣溫,由香里覺得更像自街道蒸騰而出的熱氣。明明不用穿那種輕飄飄的裙子、不必戴那種裝模作樣的眼罩,只要畫普通的妝容、穿普通的衣服,由香里輕咬著嘴唇抑制懊惱的心緒。要是不偶爾在活動上露個臉,還真的會失去容身之處,會被人遺忘。越接近集合地點,那股鬱悶就像一條又濕又黏的蟲子般爬滿全身。就在擠出笑容的那瞬間,由香里內心的一處陰暗角落不覺嘀咕起來:此刻,要是有隕石掉到街上就好了。
在這些看似沒什麼的描述裡,卻有種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煩悶壓抑,彷彿預告著有什麼不得了的大事,即將發生。
再來故事進入正文,場景轉換至警察局。一個酒後鬧事被抓入警局的中年男子正在接受偵訊。明明是鬧事者,卻一付淡然自若的痞賴姿態,與警察的煩躁厭惡形成強烈的對比。此男並宣稱自己有靈能力,預言了從此刻起東京將會發生三次爆炸,每小時一次。由於預言成真,且不肯透露(預言)另外兩顆爆彈的下落,反倒故意裝起糊塗,虛應敷衍。為了東京都心一千四百萬名人質的性命,警察們不得不與之展開一場迫在眉睫的智謀較量。這個名喚鈴木田吾作的神祕醉漢,身世背景讓人好奇,爆炸案的幕後黑手會是他嗎,又或者他只是知情者。在這爆彈危機當中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詭計,正暗潮洶湧著,等待一觸即發的時機,或許那也將是真相大白之時。
吳勝浩把未來爆彈事件的緊張感建立在鈴木田吾作的冷靜事不關己的態度之上,有種表達對炸彈預言的將信將疑,也連帶地引導讀者不單把焦點放在炸彈預言的發生與否,且牽往更深層的層面探索推理。此外,「心的形狀」只是單純無聊的問答遊戲,還是其實隱含了事件及陰謀的線索甚至謎底,不管這段情節的用意如何,跟案情有無關聯,總是很想從中抽絲剝繭出什麼來。這亦是《爆彈》引人入勝之處。
*感謝木馬文化提供試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