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Image.jpg

 

該怎麼形容這本書呢?我想要這麼描繪它:黑色幽默、驚悚喜劇,用恐怖片包裝起來的霸凌故事。

 

我非常喜歡書籍內容簡介裡的這段文字:挪用俗濫的恐怖片元素,操弄與嘲笑各種定律與規則,是致敬,是後設,是恐怖片的教戰講議,更是寫給恐怖片的情書。短短五十幾字,把這本書的精髓描述得傳神,尤其是「寫給恐怖片的情書」這句,有種病態的浪漫風情。

 

《尖叫連線》處處充滿了向經典恐怖片致敬的痕跡,除了貫穿全故事的〈七夜怪談〉,尚有〈13號星期五〉、〈鬼店〉和〈異形〉。即便我不看恐怖片,但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對這些片名多少還是有耳聞。

 

這部小說還有很濃厚的後設味道。後設這個詞,一直很讓人摸不著頭緒,究竟何謂後設?在此之前,我未曾弄清楚過。於網路搜尋了定義,加上閱讀了這個故事,發現似乎有一點點明瞭什麼是後設了。

 

作者運用了聖經七原罪的驕傲、憤怒、妒忌、貪食、貪婪,懶惰與不貞潔則不在其內。綜觀每段故事,仔細推敲,霸凌行為的成因,其實都有這些情緒因子從中作祟。在我看來,故事裡的鬼代表著復仇,異形代表著自私(犧牲別人成全自己),喪屍代表著貪欲,台北之心代表著謊言,「青春期的校園,是霸凌的天地,是人吃人的世界」,恐怖片無疑是演繹霸凌劇的最佳媒介。

 

作者把被霸凌者(受害人)、霸凌者(直接加害人)及袖手旁觀者(間接加害人)的內心世界詮釋得很有深度,造成霸凌一再持續不消停並越演越烈的元兇,往往都是人心的冷漠。「害怕傷害別人後,自己心裡有愧」,於是天真的以為,或根本就是自以為是的覺得成為受害者就能消除罪惡感,說穿了,這不也是一種自傲的展現,以掩飾自己的貪生怕死與懦弱膽小。然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又何其好當?相較之下,明哲保身似乎容易多了,人生的矛盾總是如此地多。

 

故事最後的最後,不一定是結束,或許才正要開始進入核心,掀起另一波高潮。作者寫了兩種結局,兩種結局意味著有兩種選擇,也許它們皆代表了改變和希望,又或者有其他新的可能產生,但,任誰都無法做出正確率100%的預測,不過,我們寧可相信事情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附註:後設小說是透過自我意識的覺醒,刻意凸顯書中虛構的錯覺。典型的寫作技巧包括將原先的劇情設定為一件文學作品,隨後揭露故事的「真相」。透過諷刺和自我反省等手法,引導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聯,進而有意識、有組織地探討小說本身的虛構性。

 

*感謝寶瓶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