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愛瑪.唐納修 (Emma Donoghue)
譯者:張定綺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17日

*感謝大塊文化給予試讀機會





房間,會因人的感受或遭遇有所不同,故賦予的空間意義也各自別異。對大多數平凡如你我的人而言,房間是屬於自己溫暖的小天堂,是能夠保留隱私的小天地。這本《房間》,其實是個驚悚,卻又充滿著愛,的故事。那間房間裡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一名從十九歲被歹徒拐騙綁架並加以囚禁強暴長達七年的女孩,以及女孩被強暴後所產下的男孩。他們是傑克與傑克的媽。


對五歲小小孩傑克而言,房間就是全世界,是家,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是他跟媽媽住在這裡學習、閱讀、吃飯、睡覺、遊戲的處所。對傑克的媽而言,房間是老尼克(傑克取的外號)囚禁她七年的監獄。七年之後,他們同心協力施謀用計終於獲救,但之後所要面臨的社會適應以及心理調適,對他們來說又是另一項考驗。故事的後半部也相當精采,作者在兒童心理及認知方面的描述,細緻入微,之於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會想找書來研究此一層面的知識。

起初閱讀《房間》,由於是透過生於斯長於斯的傑克天真童稚的眼光來看房間,所以並不覺得它有多可怕。後來隨著房間的真相漸漸大白,心才覺悚悚,被監禁的驚惶及絕望,實非行動自由的人們得以想像。

愛瑪‧唐納修對於綁匪並未做任何詳細的敘述,故事發展到最後,讀者充其量只知綁匪是單身中年人,以及身高、相貌、住哪裡、車牌、開什麼顏色的車以及房間的全貌等這些很表面的印象,對於犯罪動機及心理也未有更進一步的著墨。這種敘事手法反而能讓讀者發揮豐厚的想像力,不諱言,我甚至變態地在腦海中模擬房間之外的綁匪可能的一舉一動及思考。

此外,我也思忖,這世上存在的囚禁(不包含惡人坐牢或療養院之類)或許超乎我們想像的多,姑且不論實質上的囚禁(上網google或許能搜尋到一堆類似的社會案件),若問遍眾人是否認為自己遭遇形式上(或思想,或情緒,或壓力,或牽絆,或任何不可抗力因素)的禁錮,舉手說有的人也應該不在少數。我自忖是其中之一。而要擺脫這座無形的房間(牢籠),或許只要像小傑克一樣,用最單純的眼光心機來看待房間裡的每一樣事物:又或者得效法小傑克一樣,雖懵懵懂懂仍奮力逃出房間,幫媽媽及自己找到救援,走出房間外的世界,重獲自由,然後認真過好重生的每一天。

《房間》的故事,讓人感受到無盡的愛與勇氣,感動與希望。這些美好的元素覆蓋了醜惡的一面,也許我們一直被自我禁錮住的心能經由閱讀《房間》而獲得救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