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



令人無法抗拒的情節,在最艱困時代克服萬難與尋找希望的故事。



九位來自美國西部勞工階層的男孩,在大蕭條的時代深淵中,發展出罕見又相互信賴的緊密關係,甚至在一九三六年的柏林奧運,讓全世界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決心與鬥志。這些划槳手的父親不外乎是些伐木工人、造船廠工人或農夫,沒有人覺得華盛頓大學的八槳賽艇成員可以擊敗來自東岸或英國的精良團隊,不過他們卻辦到了,進而挑戰德國賽艇隊伍,站上希特勒的頒獎台,讓全世界驚訝不已。




故事由喬藍恩茲(Joe Rantz)串起各章節,成長於美國西北部的礦區,他是一個沒有家人也沒有未來的男孩,划船的目的不只是要找回破碎的尊嚴,更讓自己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然而,邁向成功之前,必須捨棄多年來確保他在貧困中倖存的特質— — 單打獨鬥,不輕信他人,睿智的造船師喬治將引導他成為強大團隊的一份子,在這個極致的團隊運動項目裡,他們將是世界上最好的隊伍。



作者丹尼爾詹姆士布朗被男孩們的日記與記憶猶新的昔時畫面深深吸引,藉此描寫出一段屬於那個年代又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他以雙軌式書寫,鋪述華盛頓華划船隊成軍與納粹政府準備奧運的過程,其中交織著歷史中社會變遷對於個人的既親密又沉重的影響。故事對於人性脆弱與無限可能的思索,隨著篇章交互感染,直到那種感受像一艘八槳賽艇,從你身邊呼嘯而過。



【試讀心得】



閱讀此書之前,對划船運動完全無感,甚至覺得有些乏味;閱讀此書之後,推翻先前的成見,並開始對這個運動項目心存敬畏與尊重。《船上的男孩》是喬藍恩茲在逆境中力求生存的故事,是華盛頓大學的八槳賽艇挺進柏林奧運的奮鬥記,也是歷史的軌跡與社會的變遷之見證。



1930年代,時值世界經濟大蕭條,屋漏偏逢連夜雨,兩次可怕的沙塵暴更是重創美國。成長於美國西北部礦區的喬藍恩茲,由於家境貧困,下有弟妹嗷嗷待哺,加上繼母總是看他不順眼,才十歲的喬因此被迫趕出家門。幾年之後,喬的父親將喬接回來一起住,繼母仍視他為心頭上的一根刺。喬十六歲那年,某日放學回家,卻發現自己二度被家人遺棄了,從此不聞不問。任誰看到喬的遭遇都會憤慨心疼,然而令人訝異的是喬從未因此心生怨恨,甚至妄想有朝一日能與家人重逢團聚。是太過渴求家庭溫暖遂使他從不計較父親與繼母的自私自利抑或他壓根兒就是個善良過頭的傻小子?上了大學,喬過關斬將加入學校的划船隊。「 划船的目的不只是要找回破碎的尊嚴,更讓自己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反覆咀嚼這段文字多遍,再思及喬的境遇,心酸的感覺揮之不去。〝喬藍恩茲,加油!〞我在心底吶喊再吶喊。



關於划船隊訓練的描述相當精采。原來划船的學問多如牛毛,所有大環節小細節都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划得好划得快,從外在肢體的表現到內在心靈的調整,都非常重要。划船講求的是團隊精神,要置個人榮辱於度外,隊伍裡沒有誰比較強誰比較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定位,強出個人風頭是愚蠢的行為,那只會害得整支隊伍落入失敗區。閱讀之中,深深覺得划船是項兼具力與美的運動,腦海中不禁想像著喬藍恩茲與他的隊友賣力且從容不迫划向勝利划向柏林奧運金牌的美麗畫面。



造船師喬治波卡克在書裡,或許該說在華盛頓大學划船隊裡、在喬藍恩茲的生命裡,都扮演著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波卡克,說波卡克是喬藍恩茲的心靈導師,名副其實。每個篇章的開頭也都引述波卡克說過的話,那些富含哲理的話語讓讀者也受惠良多。《船上的男孩》並非小說,卻有如小說般精采的劇情和內容,《船上的男孩》沒有令人倒盡胃口的人生大道理,但具有讓人感悟人生的實用小哲理。



*感謝凱特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rene 的頭像
    Irene

    月光魚悅讀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