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術文化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howThumbnail.jpg

 

你曾經有過「作家夢」嗎?夢想自己寫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暢銷書,可這個夢想始終只是夢想,彷彿遙不可及的星辰,永遠只能遠觀卻無法企及。總是有許多理由來說服自己做不到:沒寫作天分、缺素材、沒靈感、想像力不夠等等。《史蒂芬‧金談寫作》裡提到:「靈感不會突然出現,也沒有所謂的故事製造中心或暢銷作家的埋骨之島,其實好故事的靈感都是信手拈來的。你們的任務不是發現靈感,而是靈感湧現時,能及時抓住它。」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落花水面皆文章」,要想「一筆入魂」,就得要有這方面的覺悟。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636782997303648362.jpg

 

《我們都是有歌的人》,書名直搗人心。每個人的心裡面,或多或少都有幾首或充滿回憶,或特別喜歡,或獨具意義的歌吧!我心裡就有一張我個人專屬的私藏歌單,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曲風,有些歌有屬於我的小故事或小祕密,有些歌則是純粹喜歡。

 

在這本書裡,姚謙先生對歌詞,或自己寫的,或他人作品,都有極為細膩精緻的深入分析。讀了這本書,覺得過去實在是小看了歌詞,或者說是沒有特別留心歌詞意境這東西更為貼切,聽歌的重心往往偏重在旋律上頭。曲調雖是耳朵的第一印象,但歌詞的重要性,也是絕對不容小覷,一首好的旋律,要有好的歌詞做搭配,詞和曲相得益彰,就會是打動人心深處的好歌。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為什麼,在還沒看過妹尾河童的書之前,
一心認為妹尾河童是女字部的「她」,不是人字部的「他」。
直到翻開前摺頁的作者介紹,才知妹尾是「他」,不是「她」。
思來想去,都是對「妹」字的刻板印象,遮了我的心眼。



妹尾的著作,每一本看起來都很有意思,每一本我都很有興趣,每一本我都想要。
而這本《窺看舞台》是第一本買回來的,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本妹尾藏書。
既說是「目前」,亦即表示日後書箱裡還留有妹尾其他著作的保留位置。

在《窺看舞台》裡,見識到很多專業。
那些專業讓人看了會不經意地「哇」的一聲,為之讚嘆。
讚嘆之餘,也覺得很新鮮。忍不住想多探索舞台設計的巧思、奧秘。

奈落。

第一次是在動畫「名偵探柯南」裡看見這詞,當時懵懵懂懂,也不求甚解。
今在本書中又見「奈落」,實在好奇啊!還是上網查了維基百科。

奈落:日文漢字,由梵文翻譯過來,原為「地獄」之意。
在日本,把舞台的升降裝置稱為奈落。

為何將「奈落」一詞引申為舞台升降裝置則沒有多做說明,
或許是升降裝置設計在台面下,因而聯想而名之。

在觀賞一齣舞台劇的同時,除了把眼神聚焦在劇情與演員的肢體表現上,
究竟有多少觀眾會分一些眼光給舞台結構、燈光、佈景、道具及服裝?

在還沒閱讀過這本書之前,看劇時我不太會注意舞台上的細節,
讀了這書後的兩個月,去看了一齣野台戲(金枝演社/可愛冤仇人),
縱使不是在劇院裡,但在賞劇之餘,對舞台景片,演員服裝,燈光道具,也充滿興致,
《窺看舞台》的影響力果然不可小覷。

在後記裡,作者這麼提到:
本書並非為了舞台界專業人士所寫的技術書籍,
而是要向「從未看過戲」的讀者介紹「戲劇」的趣味。

又說:
希望讀了這本書,能讓各位因而對戲劇增加興趣,多加一人都會讓我高興萬分。
請各位一定要把握機會,進到劇院,親身感受戲劇的魅力。

妹尾桑!您真的做到了!至少我這個讀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以為這本書「很維基」,像百科書一樣,
僅單純描述19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社交生活。
一經閱讀,才發現它根本「很文學」。

倘若對書中提到的文學作品不夠熟悉,讀起來會較沒感覺,
也因為如此,這本書我看得斷斷續續,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看完。

作者除了以巴爾札克《兩個新嫁娘》中的兩位主角為主要敘述骨幹,
另外也引用了巴爾札克《高老頭》《貝姨》,莫泊桑《她的一生》,
福婁拜《包法利夫人》,雨果《悲慘世界》,斯湯達爾《紅與黑》等著作。

在這本書裡,可了解的東西頗多:
如十九世紀的法國當時流行之衣著,公爵夫人之日常作息,
各式各樣社交舞會之面貌及貴族婚姻等。

就我的生長及生活環境來思考,
對於此般一切的一切,還是難以想像,更覺不可思議。

以參加社交活動為生活目的,以釣到金龜婿為社交舞會目的。
在巴黎的社交界,女兒最終只是件出售的商品p.255)
身為女兒身的我,怎麼覺得有點悲哀?
不過對於熱衷社交舞會的少女們,應是樂此不疲,“雌”心萬丈呢!

閱讀此書時,對於書中描述社交舞會的段落,
許是對公視播過的傲慢與偏見影集印象太深刻,
是故腦海中浮現的盡是《傲慢與偏見》裡的舞會,
這麼一聯想倒也引起我的興致──
想比較一下英國與法國社交生活之雷同與異處。






→書裡有不少時尚畫卡,頗有趣味。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你不看歌仔戲,但楊麗花這名字你一定聽過。
為了在網路書店找尋另一本書,而無意中遇上楊麗花。

之前在寫章詒和伶人往事的閱讀感想時,
就有提到如果歌仔戲也能來一本伶人往事該有多好,
起碼這是較為我熟知的一塊,畢竟是從小看到大的東西,
在閱讀上必定會有那種「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

透過記者作家的筆下,看楊麗花如何侃侃而談她的人生。
談雙親,談童年往事,也談學戲及演戲過程的種種辛酸趣味,
談對歌仔戲的那一份熱愛,也談歌仔戲未來發展的期許。

楊麗花三歲時曾走失幾天的往事,看了教人直呼不可思議!

媽媽在台上演歌仔戲而(楊麗花)在台下走丟,當時被人撿到,
她就跟著那戶人家生活,直到後來和那一家人去看戲,
剛好媽媽又在台上演歌仔戲,母女倆才又相認。

是歌仔戲神佛有眷顧,有保佑,
保佑這個出世就注定要在歌仔戲界發光發紫的小女娃。

說到楊麗花,就會聯想到他戲裡永遠的娘子──許秀年。
楊麗花的娘子一定要是許秀年啦,這戲看起來才會特別對味。

寫了一堆不成章法的內容,無非是想一訴對此書的高昂興致,
雖然不看歌仔戲很久了,但我想好好認識一下這位歌仔戲名伶。
所以......我身騎白馬走三關,誓言將楊麗花帶回書櫃。






→ 雖還沒看過實體書,但我想這本書一定很不錯!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懂琴。不管是古琴、鋼琴,還是小提琴,每一種琴我都不懂。
偶然間遇上《古琴的故事》試讀本,原以為會因為知識隔閡而放棄閱讀,
可很神奇,居然能很平心靜氣地讀完,甚至有想完整看完全書之意念。

林西莉,初看名字,以為是華人,
看了作者簡介才知竟是精通漢學的瑞典人,
Cecilia Lindqvist,翻譯後予以簡化便成了林西莉。

上維基百科探索這歷史源遠流長的樂器,
才知古琴的詩詞原來這樣多,如王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裡,彈復長嘯之琴即是七弦古琴!

有些書籍若反覆再三的讀會覺得很膩,興味索然,
但小書裡描寫琴音的段落,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分,
讀了又讀,絲毫不覺厭倦,反而越讀越有興致。

有些音像仙鶴舞蹈時的尖叫,或一條巨龍在宇宙間盤旋追逐雲彩,
像掛在細線上的一根小鈴,像一條快樂的魚尾拍打著水面水花四濺,
或者一隻啄木鳥在冬日裡執著地敲打樹樁覓食的聲音。
另外一些聲音則要聽上去像敲著大銅鐘,
像狹窄的水流的嘩嘩聲或被鳥兒含在嘴的無助的蟬的尖叫。

上述那些關於琴音的描述很有畫面不是嗎?
看倌們,豎起你們的耳朵,是否也聽到了水流聲及蟬的尖叫呢?

再試想那如蔥的長指在琴弦上飛來飛去,
一撥一弄之間,清澈明亮的音階在空氣中漫舞......
走筆至此,突然好想聽聽古琴聽起來究竟是如何?






→ 一本好書。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書藏身於書堆中已有好長一段時日,近日,此書的形影莫名的打心底深處竄起。鮮少有這種突然憑空想起某書的經驗,或許是好書不甘寂寞而對我發出不平之嗚吧!書,原來也是有靈性的!


書中七位名伶轟烈精彩的一生,是名副其實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有的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卻不若秋葉般靜美,令人不勝唏噓。

每回看到文革部分,心中極為不舒坦。政治魔手摧殘藝術文化,禍殃伶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被扣上大帽子遭批鬥的伶人們,實在真冤枉;表演藝術無端被腐臭政治所玷汙,乃無妄之災!

看完《伶人往事》,我還是未因此去接觸京戲看京戲!不過心中倒有個想法,倘若坊間出了本關於歌仔戲的伶人往事,我想我會非常有興趣一睹那些歌仔戲名伶們幕前幕後的精彩。







→ 如果歌仔戲也出一本伶人往事,一定很不錯!


Ire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